宁县隶属于甘肃省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介于东经107°41′至108°34′,北纬35°15′至35°52′之间,东与子午岭,南与泾河与陕西省相接,西北、东南分别与合水县、西峰区及正宁县相邻,马莲河自北向南穿县而过,为宁县最主要河流。总面积2633平方公里(2014年),总人口54.89万(2014年),2009年,宁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6.11亿元。宁县有湘乐宋塔、普照寺贞元铜钟、塔儿庄五代塔、王孝锡烈士纪念馆等著名景点。
夏商时期,宁县属雍州,是周族发祥之地。
秦始皇数游北地郡,蒙恬奉命修直道。直道途经县属子午岭主脊约60公里,使宁县
宁县(4张)
成为辅翼咸阳的军事要地。
汉置泥阳、大要、弋居、彭阳、襄乐、义渠6县(道)。公元30年,征西大将军冯异进军义渠县,兼领北地太守事,控制了这一军事要地。
魏晋时宁县地属雍州安定郡。
北魏先后置华州、班州,邠州、豳州,辖西北地、赵兴、襄乐3郡,领10县。辖区南到陕西永寿、旬邑,北至陕西吴旗。废帝二年(公元553年)以“抚宁戎狄”为名,改豳州为宁州。
隋、唐时,数度置州辖郡领县,成为当时的京畿重地。
宋、元时,宁县为军事州,辖五县,地处边关前哨。
明时,宁县仍置州领县。
康熙二年,析庆阳等府四府以置甘肃省,宁州遂属甘肃省。
民国二年(1913年)改宁州为宁县.
位置境域
宁县位于庆阳市南部,是甘肃省东南边境县份之一。地理位置东经107°41′~108°34′,北纬35°15′~35°52′,东与正宁和陕西黄陵县毗邻,南与陕西咸阳市为界,西与平凉市泾川县接壤,北与西峰区和合水县相连,总面积2633平方公里(2014年)。地形
宁县县城地处关山——六盘山褶皱带移动的鄂尔多斯地台东南部。宁县域境内基本地貌为:东部梁峁沟壑交错,中西部多川台河谷与高原沟壑相间,地形为东北高,西南低,东西长、南北窄,海拔在860m~1760m之间,相对高差900m。
气候
宁县地处大陆内部,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8.7℃,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6.5℃,历年极端最低气温-25.4℃,历年最热月(7月)平均温度为22℃,最冷月(元月)平均气温为-5.8℃。多年平均降水量565.9mm,春季半干旱,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降水年际变化差别明显,变率大。冬季干旱,雨雪稀少,夏秋多雨,降水集中。年蒸发量平均为1442.6mm,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7%。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69.1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平均为127.3千卡/平方厘米。主导风向为南东风,次为北西风。冻土深度一般在80cm以下,最大冻土深度为86cm,历年最大积雪深度为21cm,历年最大无霜期为219天,最短无霜期为126天,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68.2天。
水文
流经宁县的有泾河、马莲河、九龙河、城北河等7条河流,年入境流量6.66亿km3。其中马莲河年平均流量为14.9m3/s,城北河年平均流量为1.44 m3/s,九龙河年平均流量为0.71 m3/s。地下浅层水主要为第四系河谷砂砾石潜水和白垩系环河组风化裂隙潜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