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沟家乡特色—箱包。

家乡区县: 河北省高碑店市

     今天,走在白沟箱包交易城里,包括各类皮的、纺的、胶的;或箱、或包、或袋、或饰品,各类箱包琳琅满目。而这些箱包在国内,都是近十几年来才出现的。几千年来,中国的箱包没有多大发展,除了工业的因素,更是观念的束缚。

     儒家“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和“安土重迁”的中华民族特征,使得人们自古以来出游的少,使用箱包的机会也不多。大凡古人出行,一般的平民百姓,使用的用具就是包袱和褡裢。用一块方布,将四个角系起,往身上一套,就成了包袱。不论行路、骑马、舟车,实在是方便。而达官贵人,一相人马,抬的抬,驮的驮,穿州过府,则是用木箱,以至一直到本世纪八十年代,我国部分地区仍然有以木箱为嫁妆的习俗存在。 难能可贵的是,至少在我国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就已经有了现代背囊的发明。这种背笼,以竹或藤制成,上下分成几层,可以放置不同的物品,而其月弯的造型,除了将重心前移,还考虑了“人体工程学”,确实是了不得的设计。

     在明代屠隆撰的《游具雅编》中,记载了这样一种“备具夹”,用轻木制作,外面用皮包裹,在涂以厚漆,高七寸、阔八寸、长一尺四寸。里面可以放小梳子、小茶盏、香炉、砚台、笔墨、水盂、图书等等。外面加锁启闭。文人学士门游山玩水,带上一个备具夹,闲情逸致,挥毫泼墨,不知多少文章是这样出来流芳百世的。

     随着丝织技艺的发展,后来在民间,出现了许多袋包类饰品。如荷包、火镰袋、毛笔袋、印章袋、扇袋、钥匙袋等等。这些衣饰配件,做工精细,匠心独具,堪称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到了清朝末年,交通工具的改进,有了火车以后,人们出行的机会多了,交通的革命,促进了箱包的发展。首先是出现了个人用可以随身携带的手提箱。这些手提箱,已经有用皮革制成了,但是,平民的手提箱仍然以藤条制成,油上清漆,配以提把。藤箱的使用,一直流行到20世纪60年代, 随着制革工业的发展,才慢慢的被淘汰。

口袋铺、柜箱铺兴盛一时

     商业重镇白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汉朝时属阳范郡,为其五沟之一,因水面多白芙蓉而得名白沟,亦称白沟河。三国时期,白沟市场初步成型。到宋景德元年,宋辽定“澶渊之盟”双方以白沟河为界,白沟成为通商口岸,进攻交割的场所和传递信息、互相往来的关卡,白沟市场得到发展。时称燕南大都会。“近贾齐鲁,远通闽粤,士商问渡,灌溉向望”,一派繁荣景象。元代,元世祖继位后,白沟河的船只可直接驶入大运河,白沟成为水、陆交通的要道,“四海闻名”的商业重镇。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永定河改道灌入白沟河东下入海,白沟河水量大增,从海上开来的大型船舶可直达白沟靠岸。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白沟成为京城通往南方诸省的交通枢纽。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和地理位置,使白沟发展为北方的商品集散地。

     历史到了清朝,白沟市场的繁荣达到了鼎盛时期,白沟的箱包业也开始了披荆斩棘的奠基之路。

     清代中叶,从海上开来的小火轮可直达白沟码头,使白沟市场的繁荣达到了鼎盛时期,“万盛堂”、“意咸永”等大商号就有115家。全国各地都用商人来白沟市场进行交易。当时的白沟有“小天津卫”之称。到清朝末年,随着交通工具的改进,箱包业也有了发展,出现了个人用可以随身携带的手提箱。

     在这个繁华的时期,白沟早期的包装业开始萌芽。口袋铺、柜箱铺开始兴盛,如张记口袋铺,李记柜箱铺,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木箱、口袋、褡裢的人,既方便了过往商客,也为今天白沟的箱包奠定了基础。

     梦想从生产第一只手提兜点燃

     一开始,就有梦想。从口袋铺、柜箱铺兴盛开始,白沟人的箱包梦想就不休不止。

     白沟清朝时繁荣的倩影虽已成尘封往事,但历代白沟人重振白沟箱包的梦想却不曾落到地面。有了开始,即便梦想千年,也新意盎然。

     公元一千九百七十一年的暮秋,白沟镇高桥村原第八生产队的队长张国清、会计李明新将给女儿买手表和准备购置过冬棉衣的250元钱凑在一起,从天津买回了两捆人造革料。翌日,经过众人反复磋商、比量、裁剪、缝制,终于加工成了第一个人造革自行车座套。在随后的两年间,还是在高桥村,还是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产出了白沟第一批最简易的手提兜。

     也许这些农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他们以一台破缝纫机为主要设施,以250元为资本的简单加工,让白沟人箱包的梦想再一次如此真切,让白沟人箱包的梦想再一次寻找到了起点。

     有了起点,这梦想就一路远行。

1974年,白沟人推出了第一个公文夹;

1976年,白沟人又生产出了第一个学生包;

1977年,白沟人开始配置简单的五金饰件;

1980年,个别村民开始利用集市、庙会悄悄出售自己制作的箱包

……

     然而,在当时极左路线的指导下和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下,白沟人的箱包梦想之路走的并的平坦。农民业余加工的箱包产品被看作“资本主义的尾巴”,集市上出售的成品被没收。以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箱包生产加工,农民拿到的工资只占到了箱包利润的5%,严重背离价值规律的生产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限制了当时白沟箱包的发展。

     铺向全国的箱包丝绸之路

     七十年代白沟箱包的萌芽和徘徊发展,也让白沟箱包人清楚的看到,每向梦想逼进一步,都要有代价,但这代价并没有让白沟人箱包的梦想流产。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白沟箱包业带来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在此前后在宋辛庄人们自发形成了一个配件辅料人造革市场。1981年,高桥及部分村街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从土地经营中脱离出来,形成了为数可观的家庭式专业作坊,形成了箱包加工专业户的雏形,并以高桥村为轴心呈放射状以惊人的速度向周遍散射。1984年白沟镇政府投资120万元兴建了“白芙蓉”市场。

     1985年,白沟箱包销售有了固定的地点和基本固定的箱包销售人员,多达几百人的推销大军分散到全国各地推销白沟的箱包产品,而沿着这几百人走过的足迹,白沟的箱包走出了一条通向全国的“丝绸之路”。当时,白沟人在全国建立了箱包之路,在外地摆摊设点,甚至进入各国营的商场。

      白沟箱包在1987年至1990年三年间,以低廉的价格和几天就能推出一个品种、款式的应变能力迅速赢得了北方广大农村市场的青睐。到1990年底,白沟箱包已经销往全国二十八省、市、自治区并在北方部分地区建立了垄断地位。而在此期间,白沟箱包形成了专业的销售队伍,原、辅材料购置专业人员,出现了印花、剪裁、设计及其它辅助性工种的专业户,精细分工的出现,使白沟箱包的生产和销售开始走向良性循环。据1994年初的不完全统计,白沟从事箱包生产的地区已经达到了5个县的50多个乡镇,约500多个自然村,从事箱包生产和销售的人员达7万人,年产量达4500万个(只),约占全国箱包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其花色品种达几百种。

       经营品牌箱包百尺竿头再创业

      江河奔流自有史册千载,沧海横流更显英华一代。

     富裕起来的白沟箱包人并没有让梦想停滞不前。他们以商人的敏锐很快发现了自己的缺点:没有自己叫的响的品牌,白沟箱包只是一盘散沙。

     2002年以后,白沟请河北商标事务所过来给商户讲课,增强人们的品牌意识。启动品牌,使每个商户都有自己的品牌,彻底告别没有品牌的时代。第一次由14家商户开始注册,而且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一次性注册这么多。

     现在白沟本地注册商标品牌600多个,在品牌的经营上实现了质的突破。而最早注册的一批箱包品牌中,如玉兔,现在已是河北省著名商标,今年正在申请中国驰名商标。玉兔箱包系列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先进的设计而深得广大用户的青睐。被河北省评为“全省县域特色十大名牌产品” 、“全省箱包特色产业出口基地”。白沟以其大开放的理念,宽松的环境,先进的流通业务, 吸引了国内外1000多个名牌产品在白沟开设了800多家直销名店。改造后的箱包交易城是全国最大的箱包专业市场,现已被评为“河北省五大市场”之一、“三星级市场”。形成“千家品牌耀商城,百川汇海富白沟”的可喜局面。

     现在白沟箱包有了雄厚的实力,要圆白沟箱包人的梦,白沟箱包扬帆起航,绥芬河分市场、洛阳分市场先后开业,白沟箱包第二次向全国市场发出挑战,同时也开始了走向国际的征途。

 我的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是:http://wm23.cn/chenziyan

chenziyan(2014-10-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