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小曲》即马营小曲协会文艺演唱团。通渭小曲是流传于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各个乡镇的通渭地方的一种民间曲艺演唱形式,也是民间广为流传的重要民族文化遗产,通渭小曲形成的确切年代无史可考,据《中国戏曲志》载:“其唱腔在承袭明秦南北时调基础上兼收当地农歌而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载:“甘肃小曲子的许多曲牌与元、明时期的时令小曲名称相同”。它集各种民间小调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和韵味,在民间俗称为“小曲”、“小唱”、“干囋儿”,将一些单独曲调连接运用,具有完整的套曲规律,故称为联套体。和陕西“眉户”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在节奏上显得回环婉转,幽雅动听,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是明、清、元即通渭老艺人在陕、甘、宁、青民歌的基础上糅合了陇东道情,碗碗腔和山歌的韵味不断发展而成的。
通渭小曲流行于通渭全县以及和通渭相邻的定西、陇西、甘谷、秦安、会宁、天水等市县的部分乡镇。由于地域风格各异,有的唱者以曲目多而闻名,有的以精少而见长,如:马营的李逢春、朱占江、李植、马鸿发、张兴贵,杨升武,后起文秀张世强、马玉霞等,著名三弦演奏者王贵虎,丝弦演奏者有刘崇杰、张文明、安维吉,后起文秀张文珍等,他们为通渭小曲的传播和继承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近年来由外在全国各地的打工者和在外求学的大学生以及留学生通过碟片将通渭小曲传遍了全国乃至外国。
通渭小曲有曲牌、曲调和脚本三部分组成,其曲调优美动听,乡土气息浓厚,脚本故事浅显易懂,集中体现了老百姓纯朴善良、忠厚老实的人性特征和男女之间的爱情追求,寄托着当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而广泛流传于民间,与大戏相比规模较小。它常以“地摊”和“农家院舍”的方式在民间活动,娱乐。马营小曲具有代表性是通渭小曲历史形成的最早源地和最佳的演唱团体。04年10月走进省城兰州在省人民剧院、中央广场舞台两次登台表演。07年12月、08年10月分别两次在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厅亮相演出,深受城乡观众的赞扬和关注,从地摊和农家院舍走进了戏剧的“象牙塔”。09年2月17日在通渭“绿色环保行”大型系列科普宣传活动中小曲专场演出得到了外国友人的好评和赞扬。09年6月在第四届甘肃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马营小曲协会演唱的《送郎打工》荣获优秀节目展演奖。09年6月13日参加了第十五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整三天的演唱,精彩的节目为定西市人民争了光。09年8月13日参加了兰州群星大奖赛的演唱活动。09年9月向祖国致敬——全省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农民文艺汇演中通渭小曲《农家铺膜抗旱忙》荣获表演二等到奖。09年12月3日台湾慈善协会陈元彦一行观看采访了马营小曲协会演唱的历史传统剧目,和约了海峡两岸人民的深情厚意。
多年来在农家庭院和院舍农民汇演中马营小曲协会接受采访的新闻媒体、政界领导及记者:有新华社记者;中央11台新闻总编郝文山;南方四省区记者;甘肃省广播电台;甘肃电视台;四川新闻报社记者;全国教育工会;甘肃省民间艺术家协会秘书长杜芳;金昌市委宣传部;省文化厅马少青厅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吉西平;中央文化部苑教授一行等……。通渭小曲从06年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发展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前后后,有着它孕育、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原汁原味的通渭小曲产生发源于马营监,流行于通渭的各个乡镇以及通渭相邻的几个县区。甚至在河西走廊的金昌、玉门等到地较为流行,在青海、新疆等省的一些区域也有通渭小曲的声韵在传播着。随着通渭小曲演唱形式的逐步变更和扩大,由三五成群的演唱自乐班扩大为三五十人的艺术演唱团。为了走出家门便于在外地演唱活动最终产生形成了由文乐和唱把式两大类组成的精英班子——马营小曲协会文艺演唱团。马营小曲协会的成立将通渭小曲的发展大大推进了一步使原汁原味的通渭小曲向更深层次挖掘,发扬光大传承下来,并将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精髓展现在城乡观众面前。截止目前,马营小曲协会艺术演唱团有二十一人组成(见附表):有协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等,各有分工不同的责任。曲牌数量二十三个;曲调六十九个,演出剧目七十三个:其中正常巡徊演唱的剧目有:精英颂、歌唱杨子恒、送郎打工、赴疆拾棉花、廉政为民、缅怀好支书—朱正清、铺膜记、红军长征到马营、洋芋是个金旦旦、子恒念书、箭窗花、看女、小姑贤、兄妹观灯、打路、张连卖布、新媳妇转娘家、五更鸟、访将、卖水、访朋、赐福、闹书馆、牧牛等,环保乐、平安保险保平安、小额信贷款就是好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