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恭城油茶

家乡区县: 恭城瑶族自治县

桂林恭城县人每天早餐都要“打油茶”,有的家庭甚至三餐离不开油茶。 油茶不说煮而称“打”,是各地的统一称法,而各地的油茶却各有其不同的风味。油茶统—的制作方法是以老叶红茶为主料,用油炒至微焦而香,放入食盐加水煮沸,多数加生姜同煮,味浓而涩,涩中带辣。恭城一带还再加磨醉的花生粉或绿豆粉,使味道多了醇厚少了涩,并因煮的时间恰到好处,使恭城油茶被举为各地油茶之冠,享誉桂北和广西各地。喝油茶不分季节,一年四季、一天早晚都喝。客人到来则不分早晚,随时煮好奉客,而且更为丰盛。 恭城油茶制法特别讲究。选用清明、谷雨两个时节采摘的茶叶,先用少许开水浸泡5~10分钟,以减少烟火味及苦涩味,然后在茶锅内放少许猪油烧热,放入姜、蒜及泡好的茶叶稍炒,随即将其捶碎锤烂,捶好后加水烧开熬至出味,放入精盐调味,用竹漏斗把茶水分别滤入碗中,撒入葱花、香菜末,随配用小碟装好的米花、脆果(类似油炸的面疙瘩)、酥花生上桌即成。制好的恭城油茶,端上桌后,首先闻到一股葱花、香菜特有的香味,进口后初觉是茶叶的清苦,过后便是甘醇鲜香,令人回味无穷。一锅茶水被饮完后,还可向锅内掺入清水熬煮,如此重复熬煮可达五六锅。这样油茶一锅一锅煮下来,感觉味道已没有先前的浓烈,这正应验了油茶的“一锅苦、二锅呷(涩)、三锅四锅好油茶”之说。 那么恭城油茶是从何而来的呢?他又有什么典故呢?我所知道的关于油茶的传说两有个,都是恭城当地流传下来的。第一个故事:恭城县主要的民族是瑶族,地形主要是山地。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瑶民在山里干活,干久了之后感觉到又累又饿,于是就随便扯了一些草吃,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当他吃了这种草之后,顿时感觉自己一下子就精神了许多,又有了干活的力气。其实这种令人精神振奋的植物就是茶叶。就这样,茶叶的功效被当地瑶民发现,之后慢慢演变,根据自身需要与发展又加入姜、蒜、花生等佐料,就形成了如今瑶民每天必喝的油茶。第二个故事: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沿途百官大献殷勤,山珍 海味无尽献上,吃得乾隆茶饭不思,见食生厌,众御厨顿时束手无策,恐慌不已,这时一位恭城籍的御厨忽然想起家乡的油茶之功效,就赶紧制工具,做出了一碗恭城油茶奉上御前,乾隆喝后顿时口舌生津,胃口大开。欢喜之下,御赐恭城油茶为“爽神汤”。 为什么恭城瑶民会如此喜欢喝油茶呢?为什么乾隆喝了有茶之后会顿时口舌生津,胃口大开呢? 首先,桂林恭城位于中国南部,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主要是丘陵,多酸性土壤,这些气候与自然条件是非常利于茶叶的生长,因此恭城制作油茶的原料,也就是说茶叶可以在恭城生长得很好,茶叶是很充足的。其次,恭城为山区,地理环境表现在山地潮湿、瘴气阴重,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就会精神不济,体质偏寒,这对居民的日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是非常不利的。而茶叶含有丰富的茶碱,起到全身调理的作用;生姜驱寒湿;大蒜消毒;花生米含有人体必需的三种微元素,能够补充能量。因此,世代居住在山区的瑶民根据这样的地理环境而发明了油茶这一保健饮品,用以调理身体,提神驱寒,这就是为什么恭城人爱喝油茶的原因。至于乾隆皇帝为何胃口大开,也是因为恭城油茶具有消食健胃、驱湿避瘴之功效。 打油茶,喝油茶这桂林恭城的习俗,不仅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形成一种特色小吃,而且起到了消食健胃、驱湿避瘴的功效,这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有着相当大的积极作用与意义。

(2014-10-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