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丛罗峪小镇

家乡区县: 吕梁市临县

设施建设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的生产环境,不断提高其生活水平。一是饮水安全。累计投资800万元,全镇80%的村上了自来水。二是村村通、户户通工程。2006年实现了村级公路水泥硬化零的突破,全镇13个村累计硬化村通公路41.1公里,其中水泥路19.2公里、油路19.9公里、石砌路2公里,完成户户通砖路68.3公里,总投资2000余万元。三是沿黄扶贫旅游公路开通铺油工程。2005年起修通境内17.6公里沿黄扶贫旅游公路,并全部铺油。四是移民搬迁建设工程。2005年开始规划移民工程,寨沟、刘家山、大河咀等自然村的村民已将新居移到黄河岸边的天洪村和镇政府所在地丛罗峪村,312户,632人全部入住。五是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全镇在改善教学基础设施方面总投资达150万元,其中,中学综合教学大楼100万元,郭家塔寄宿制学校50万元。六是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投资70万元,新建镇卫生院门诊大楼一座,诊疗设备总投资达40万元。七是投资180万元修建芦则沟800米护村河坝、丛罗峪1000米淤地河坝。

综治工作

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制定了“以提高村民素质保持社会稳定,以加快经济建设促进平安创建”的指导方略,党政齐抓创平安、求和谐、谋发展,认真落实创建“平安丛罗峪”的各项工作计划,全镇社会各项事业顺利推进,社会治安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全镇100%的行政村达到了平安村标准,2005年被县委授予“平安创建乡镇”称号,2006年分别被县、市授予“平安镇”称号。

计划生育

2006年完成一胎上环130例、二胎结扎97例,征收社会抚养费15万元,全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

红枣产业

丛罗峪镇地处临县西部,濒临黄河,与陕西佳县,隔黄河相望,属黄土丘陵沟壑地貌。红枣总产量514万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1783万元,人均年收入921元。该镇交通便利,油路直通县城,村村通上了程控电话。 丛罗峪镇有“天下红枣第一镇”的美称:一是栽培历史悠久。据记载,早在二三百年前,当地群众就开始人工栽培,二是红枣产量大。全镇枣林面积3580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0%,正常年景红枣产量可达1000万公斤,光红枣一项收入就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85%以上;三是红枣质优。经专家测定,红枣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丛罗峪镇的红枣资源能够发展成为现在的规模,一方面得益于市场规律中价格的杠杆作用;另一方面得益于科学的决策。

首先制定了正确的发展战略。两届党委、政府都把“以枣兴农求发展,科技兴镇促转变”作为兴镇富民的发展战略,把红枣产业作为全镇的“龙头产业”来抓,作为全镇经济大舞台的“重头戏”来唱,充分利用农田三项基本建设大搞红枣林营造,7年累计新发展红枣林1.6万亩,为红枣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依靠科技求发展。累计开展红枣专题培训32次,培训红枣技术人员2000余名,建立红枣丰产示范园26个,红枣优种育苗基地3个,累计嫁接赞皇大枣、梨枣等优良品种约2000余亩;而且在贮藏保鲜和加工包装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三、加大力度搞“硬件”。1998年油路工程竣工直通县城;1999年程控电话安装完毕,全镇33个村全部开通,信息准确而快捷,为全镇红枣市场竞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四荒”治理政策优惠。他们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地县关于“四荒”治理的意见和办法,结合本镇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一包50年,谁投资谁受益,集体不得干预。从而创造了“股份制”承包“四荒”的治理模式。累计治理“四荒”面积8000亩,营造红枣林约12万株。

行政区划

天洪村,郭家塔村,刘家山村,下冯家山村,王家岭村,红岩洼村,大王家庄村,小腿沟村,刘家塔村,麻塔村,大王家塔村,下峁村,寨则沟村,中庄村,葫芦旦村,寨沟村,堡则峪村,郭家山村,南塔村,页岭上村,寨上村,杨家山村,上冯家山村,马家山村,瓦窑塔村,庄头村,丛罗峪村,芦则沟村,店焉村,杨家坡村,柏岭集村,兴仁里村,小王家塔村。

白娟(2014-10-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