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风景,美丽如昔

家乡区县: 新蔡县

风景名胜
文庙亦称孔庙,是历代封建社会对圣对先师――孔子的朝拜祭祀之处。新蔡文庙内有大成殿一座,殿内有孔子铜像一尊;文庙旁设儒学(通称黉学),建明伦堂一座,是尊孔儒师们“宣教化、育贤才、善民俗”的讲学之所。
据新蔡县志记载,文庙黉学在元、明两代三建两迁: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县令贺镇,始建于城东门外路南,仅粗建大殿。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知县李演在此基础上建成。元末倾圮。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知县应宗毅重新修建。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训导汪正言以其偏僻不便,奏请迁建,遂由城东门外的路南迁至路北;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知县刘汉以文庙在城外有欠尊重,梦寐思迁,巡至城东南角尼寺,认为此地闿爽奇秀,是为善地,遂拆寺宇、毁偶像,动工迁建,但刚建起讲堂,因刘汉离职而停工。此时大殿仍在城外,新建讲堂称为南学。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知县朱茹到任不久,即议在此基础上兴建学宫。至次年五月建成。明末,复遭兵
火,宫墙颓废。清顺治年间,知县钟鳄、谭宏宪、于述绪等都曾重修。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8年),知县吕民服又增修,并添置祭器、舞乐等设备,建立严谨的制度,使庙容焕然一新。
民国初期,多次驻兵,频遭破坏,土匪入城又受糟蹋,庙中文书、乐器、祭器、舞衣等尽散失;部分祠、亭、斋、廊及奎星楼、文明楼皆倒塌,石碑、石门损坏,抗日战争时龙门也被扒掉。后经两次整修文庙,又伐掉了院中的一些古木佳树,大成殿后墙正中,改为向后凸出,孔像后移。在此期间,该处曾办过劝学所、师范讲习所、初级小学、完全小学等。
解放前夕,文庙又遭洗劫,院中建筑仍存多数遗迹。解放后,政府在这里重新办起完全小学。文化大革命中,仅存建筑再度蒙难,孔子铜像一下肢被毁,修复后移至县文物保护单位保管。大成殿虽历经沧桑,风剥雨蚀,仍保持古代建筑特色,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县城关“仁义巷”位于老城西街中段北侧。据传该巷形成于明代,曾有一段被人称颂的故事。
新蔡为故吕国。春秋时为蔡国,属楚辖地。是南北要道,殷商富贾,来往频繁之处。明代中期,商业兴起,湖北、湖南、广东旅居新蔡之商人,在此合建“湖广会馆”。馆址位于老城西街中段北侧,(即今服务公司院)西与曹家大院(即今城关三完小)一墙之隔为曹家近邻。后来两家的界墙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双方都认定界墙为各自祖先所建,从而发生了界墙所在地主权的纠纷。两家均据理而争,各不相让。新蔡名绅富户,分别偏袒一方,加剧了双方争闹。此案经过县府好久审理不清。此后,曹氏将其事捎信诉之于本家在京官居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曹凤,而曹凤以睦邻为百年大计,即在书信上批曰:“千里捎书为一墙,让出几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曹氏收到回信后,遵照而行,主动让出三尺地面,并立墙为界。湖广会馆主事,视之醒悟曰:“早知今日事,何必有当初!”即效仿之,也后退三尺,另立界墙。事后两家宴请达官、士绅,互表歉意,主动和好。从此就在这里出现宽六尺,长达三十三丈的笔直小巷,成为西后街人们越此巷、上大街的必经之路。两家你仁我义互让地面的趣事,受到公众的赞扬:“争之不足,让之有余,互相谦让,品德高尚”。这条小巷由此而取名为“仁义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世代成风传为佳话。 问津台位于县南5公里的关津乡关津集南首、106国道西侧,系春秋楚昭王为纪念孔子自楚及蔡使子路于此问津而筑。后湮。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知县王迁俊重筑,“高数尺,周围砌以砖石,四面方而三丈,”并建祠于台上,明末战乱后,片瓦无存。清末,台基复湮,唯阔0.5米、高2米余的《子路问津之处》碑碣尚存,现仍立于关津南首。而关津北首便是有名的关津渡口,系新蔡古志八景之一,系春秋乃至明清时期南北能通衢大道上的重要水陆码头。当时,每至日暮,商旅、车船云集,渡口上下一片灯火,橹棹哗哗,人声鼎沸;集南有子路问津台遗址;渡口两侧,岗峦起伏,水流回环,芦苇丛生,巨柳成行。观遗风之胜迹,阅山水之清秀,令人赏心悦目。今汝河裁弯改道,平桥飞架,渡口早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为沟通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中共新蔡县委、县人民政府正在筹建关津、练村两码头,以充分发挥洪、汝河抵江达海的航运优势,为振兴新蔡经济服务。

梁上燕(2014-10-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