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家沟清代民居

家乡区县: 山西省汾西县

汾西县师家沟清代民居,又称师家大院。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汾西县城东南5公里处。始建于清乾隆三

十四年(公元1769年)。经嘉庆、道光、咸丰几朝扩建,于同治年间终止,占地面积百余亩。整体建筑依山就势,以四合院、二重四合院、三合院、三重四合院为主体,大小31个院落。各院落分别设正房、客厅、偏房、过厅、书房、绣楼、门房以及仆人、马厩等用房。院落门前与巷道相连,相互之间又巧妙相通,互相联系。上下左右、互相贯通且衔接自然,形成了由下而上,楼上楼,院中院的奇特格局。一条用长方石条铺成的人行道长达约一千五百余米,处处与排水道接通,故有“下雨半月不湿鞋”和“关好八大门,锁好十小门,行人难出村“之说。整个村落既有水平方向的相互穿插,又有垂直方向的互相渗透,充分体现了丘陵沟壑区依山就势,窑上登楼的建筑特点。同时又融合了平原地区多进四合院的布局风格。村四周有约1500米长的石条人行道,构成环村环行道,环道以外建有酒坊、醋坊、染坊、豆腐坊、油坊、造纸坊、当铺、盐店、药店、学堂、牌楼、祠堂等附属建筑。 师家大院文化内涵极其丰富,集砖、石、木雕为一体,垂花门、檐廊、隔扇等雕刻精细。仅窗棂图案就有108种、门额牌匾150多处。说一是表示师家的108种生意,再是表示山西的108个县。现存的门楼、槎栏、花草、人物、琴棋书画木雕10余套,雕刻精致、艺术精湛,已成为我国木雕艺术研究的珍品。“东山气”“南山寿”“北海风”“敦本堂”“清白家风”等题额,字迹浑厚,刚劲有力,处处散发着封建社会耕读世家的文化品位。

据史料记载,师家大院的创建人为师法泽,字仁厚,生于乾隆初年,幼年孤贫,成年后持家有道,生意兴隆。师家一度成为山西省中南地区的名门望族。真正使用师家沟闻名遐迩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师法泽之孙师名凤与清末名臣曾国藩兄弟的深厚交往,师家因此成为仕官达贵,文人学士的周游之处,被誉为“天下第一村”。师家沟民居集中体现了山西黄土文化和官商住宅文化的时代特征,在山西现存清代传统民居中独树一帜,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师家大院以北方窑洞为主体,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衬托,以独特的设计理念为特色,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众多高层领导人的关注,国家文物界泰斗罗哲文老先生考察师家沟后题词:“文物精华,窑洞瑰宝”。原全国人大副主任费孝通研读师家大院开发方案后,欣然提笔:“汾西县师家沟民俗文化活动村”。原山西委书记李立功考察后题词:“晋商文化又一村”此外,法国、香港和国内北京建筑学院、天津建筑学院以及其它院校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西安科技建筑学院在考察报告中这样描述,“师家大院是一座在避风向阳、冬暖夏凉、节能节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中产生的”。并且把师家大院辟为该校教学基地。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油画学院更是视其为宝中之宝,租赁10号院落作为长期写生基地。同时这里也是影视界外景的很好选择之地,先后在这里拍摄了战争题材故事片《飞虹塔下》,农村题材故事片《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网络电视剧《风沙淹没师家沟》等。

近年来,县政府和文物部门非常重视师家沟的保护修缮工作、已收购师家大院为国资所有。修缮了9号、10号大院,委托山西省古建研究所、北京建筑学院作了相应的建筑修缮方案和文物保护规划。建设部门将其大院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十二五”起始之年,新的一届汾西县委、政府更是注重旅游开发,将其师家大院的保护工作纳入五大战略之中,师家大院正以一个崭新的姿态走进人们的视野。

穿行于这座建筑群,就如同漫步在历史的风尘里。师家沟村口的一座石牌坊,历经百余年岁月的洗礼,虽有些地方已遭毁坏,但丝毫不减当年的威武雄姿。 石牌坊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相传师家子孙师自省39岁时不幸染病身亡,当时年仅30岁的妻子赵氏和25岁的张氏,并未改嫁,一直伺候公婆、养育儿女,非常辛苦。其后人师丙成官场得意,呈报皇上敕准,建造了这一“节孝牌坊”。牌坊外形是四柱三门式,八个翼角原挂有八只风铃,遇风声起,夜深人静时更显清脆。石牌坊上共雕刻了465头灵物,最多的是360只猫,最有价值的是59头大象。这些数字代表什么,至今仍然是个难以破解的谜。 师家沟民居,各个院落相通,院中有院,院上有院,进院又出院,出院又进院,院落之间用圆门、偏门、耳门、暗门连在一起。“关好八大门,锁好十小门,行人难出村”,是这里的又一难解之谜。 院落的起名也很考究,“瑞气凝”院、“妙善”院、“巩固”院、“大夫第”院、“理达”院……“原始大院”是师家大院的创建人师法泽的居所,这位生于乾隆初年,幼年孤贫,成年后持家有道的师家创始人就在这里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人生。 屋门里侧有一条石,要铎老人神秘地说:“这叫‘世面石’,是当时师家名门望族地位的显示,一般人是不可以随便踏在上面的。” 走出“原始大院”,要铎老人指着一扇木门说,这里是师法泽之孙师鸣凤的住所,时任太原巡抚曾国荃所赠的门额大匾“大夫第”已不知去向。师鸣凤与清末名臣曾国藩兄弟的深厚交往,师家因此成为仕官达贵、文人学士的游历之所,曾被誉为“天下第一村”。

师家大院民居建筑群,集砖雕、木雕、石刻艺术为一体,规模之大,设计之独特,“在已知的北方民居中,属稀世的经典版本”。现存的门楼、槎栏、花草、人物、琴棋书画木雕10余套,雕刻精致、艺术精湛,已成为我国木雕艺术研究的珍品。门额、门匾、木刻牌匾153处,砖刻牌匾47处,字迹功力深厚,刚劲有力,神韵非凡,尤其是“东山宅”“北海风”“南山寿”“敦本堂”“清白家风”等牌匾,风格独特、神韵非凡,实为宝贵的书法艺术精品。以“寿”字为主的窗花隔扇图案108种,据说一是表示师家的108个生意字号,再是表示山西的108个县。 师家当初起家的故事近乎神话。传说当年闯王李自成起事兵败,退至山西,路经此地。为防清兵追杀,将携带银两财宝就地掩藏,后身亡未归。师家第三代祖先师法泽意外发财起家,放钱置地,经营铺店,生意越做越红火。不久,师家的财力变得雄厚。 据史料记载,师家大院的创建人为师法泽,字仁厚,生于乾隆初年,幼年孤贫,成年后持家有道,生意兴隆。师家一度成为山西省中南地区的名门望族。真正使用师家沟闻名遐迩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师法泽之孙师名凤与清末名臣曾国藩兄弟的深厚交往,师家因此成为仕官达贵,文人学士的周游之处,被誉为“天下第一村”。师家沟民居集中体现了山西黄土文化和官商住宅文化的时代特征,在山西现存清代传统民居中独树一帜,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师家在经商的同时,也很注重文化教育。师家在第五代、六代同门的28人中,获监生、贡生、增生、武生等功名者多达11人。“儒商结合”大大提高了师家的社会地位,尤其是师法泽的孙子师鸣凤,是师家官场上最显赫的人物。当年,师鸣凤在湖南任知县时,和清代名臣曾国藩兄弟有很深的交往,这是师家成为名门望族的主要原因之一。

师家的势力逐渐扩大后,师家沟的建设也随之开始,规模越来越大,师家一度成为山西省中南部地区的名门望族。清代后期,师家沟的辉煌随着封建王朝的垮台而远去,师氏家族也由过去的望族大户、富商巨贾、逐渐变为传统的农耕世家。从此,师家的宅院再没有进行过修建,保持了原有的风貌。据史料记载,师家大院的创建人为师法泽,字仁厚,生于乾隆初年,幼年孤贫,成年后持家有道,生意兴隆。师家一度成为山西省中南地区的名门望族。真正使用师家沟闻名遐迩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师法泽之孙师名凤与清末名臣曾国藩兄弟的深厚交往,师家因此成为仕官达贵,文人学士的周游之处,被誉为“天下第一村”。师家沟民居集中体现了山西黄土文化和官商住宅文化的时代特征,在山西现存清代传统民居中独树一帜,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晋商大院红遍海内外,而师家大院却躲在深闺人未知。近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修复了师家沟民居的10号院。但要修复师家沟民居至少需要五六千万元,资金的来源是目前最头疼的大事。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是招商引资。“政策会在尽可能的范围内鼓励投资者对其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开发,具备开放的重点院落,在征得居民同意后,可设立游览标志,开放游览。”汾西县旅游局局长赵金彦如是说。 目前,一条通往霍州的大道正在向前延伸,路通山门开时,将是师家沟大院走向世界之时。

视频展示:http://www.56.com/u97/v_MTEzNjEzNjMw.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Q0Njc4NTA4.html

 

             

 

            

郑志霞(2014-10-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