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凤凰山

家乡区县: 延安市宝塔区

      凤凰山位于延安城中心,乃延安“四大名山”之一,因“叶生吹箫引凤”凤凰山风景图的传说而得名,古往今来堪称延安一大名胜之地。清《延安府志》载:“城跨其上,雉堞巍然,为郡山首,上有镇西楼,宋范仲淹建,残碑犹存”。

简介

凤凰山最高处海拔1132米,为延安城四周群山之冠,也是延安城的主要依托,所以历代城防工事都修筑在山的东坡及山畔上,为守城屯兵扎寨之地。山上古遗址有镇西楼、凤凰阁、文昌阁、六郎寨、狄青寨及传说为北宋年间杨六郎(延昭)调兵遣将而挖筑的转兵洞。沿山势而筑的古城墙据考证始建于公元前215年,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延安城防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目前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城池。

据载,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以北方的匈奴为威胁秦王朝安全的主要敌方,故命大将蒙恬亲率大军30万北征匈奴。蒙恬为了伐师进退畅通,采取了两条重要的军事策略,即进攻线上稳打稳扎,防守线上步步为营,以守制攻。延州当属其列,被命大兴土木在凤凰山筑城为池,其后,北宋名将韩琦、范仲淹、庞籍、杨家将、沈括等驻守时不惜人力加固完善,使该城池形成气势恢宏的规模,连带周围军事咽喉要地共五座遥相呼应的城池,被历代誉为“五花莲城”。唐代诗圣杜甫为避安史之乱,途经延州时,挥毫写下《塞芦子》名句:“宝塔钟声三川闻,肤施(今延安)鸡鸣五城应”。凤凰山这看似简朴的古城墙,却浓缩了千年历史风云,凝聚了广大边陲军民将士的血汗,使她成为一座无言的历史丰碑,一个内涵沉重的历史景观。

1937年1月13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进驻延安城后。第一个住地便是凤凰山。因此,凤凰山之名更加驰名中外。古今美丽而神秘的传说,愈发给这座饱经历史沧桑的古老城池增添了无限光辉,历代名人纷纷登山揽胜,俯瞰延安的壮丽景色。当年,就连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也忙中抽闲借登山赏景之际为徐特立祝贺六十大寿,这种尊师重教的举动,当时在陕甘宁边引起很大震动,并被人们久久传为佳话。

2相关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延州(延安)城内西岭山(今凤凰山)下,有个叶家渠(今凤凰村)村。村中有一户姓叶的人家几代耕读传家,方圆百里德高望重,尤其叶家大公子叶生,人长得英俊潇洒,广学博闻、棋琴书画与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当地老百姓称他是文曲星下凡。叶生承家祖训,待人和善,淡泊名利,当地绅士官吏多次请其出仕均被谢绝,所以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他每日劳作之外,栽花种树,习文练武,咏诗作画,日子虽苦也甜,逍遥自在,乐在其中。

十岁那年,满腹经纶的叶生,初触“家有梧桐招凤凰”之句后,决意在门前栽梧桐招引百鸟之王凤凰。一转眼七八年过去了,梧桐树根深叶茂,他站在梧桐树畔吹箫,也已经吹了七八年,当地百姓纷纷议论:这世道,叶家公子不求功名利禄,甘受清苦有情可原,但整日吹箫引凤,恐怕是神经有毛病吧。面对纷纷议论,叶生听而不闻,依然我行我素,持之以恒。他深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苍天不负有心人,叶生的功夫没有枉费,他的痴诚终于感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派凤凰仙子下凡遂他的愿望。一日,延州城在旭日东升之际,数以万计的鸟儿笼罩了城郭上空,欢声雀跃、奋鸣不止,人们在惊恐疑惑之际,忽见群鸟戛然声止,迅速有序地让开一条通道,拍动双翼列队翘首。只见西岭山上空,一只五彩缤纷的金凤凰正徐徐飞来。叶生见状飞快爬上西岭山,朝着金凤吹起优美悦耳的箫乐。凤凰凌空俯视叶生,被其英俊潇洒的气质和十年如一日的执著诚心所打动,同时,她也被

风景如画的延州城所吸引了。此时,凤凰仙子忘掉了天条戒律,不由自主地落在西岭上与叶生对话。在叶生与众百姓的相求下,凤凰终于留在人间与叶生结为伉俪。天上一日,人间一年。不知不觉人世间十年过去。玉帝猛然间记起凤凰仙子一事,一问群臣方知凤凰仙子久去未归,便命天兵天将下界押解凤凰仙子回仙庭受罚。天将奉旨宣诏,但凤凰仙子死命不从,愿失万年之修行,脱仙还俗,然仙法无情,天将一再相逼。绝望下凤凰仙子决意以身报夫恩,死也不上天庭。于是凤凰仙子便斩去万年法力,显露原形,亡卧西岭。

凤凰仙子的身躯化作山脉,美丽的羽毛化作林木花草。现在,只要您站在西岭山巅眺望,便可见那气势挺拔的、从顶峰向南北两方延展的两条陡峻山梁,犹如凤凰展翅凌空翱翔的身躯。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她与叶生住过的地方称为凤凰村,她身陨而卧的地方称为凤凰山。叶生吹箫引凤的典故从此传遍华夏。“招凤亭”和“栖凤亭”就是后人为纪念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而建的。

3历史文化

凤凰山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内凤凰山麓,是中共中央1937年1月13日至1938年11月20日到达延安后的第一个驻地。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实现了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转变,度过了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内和平基本实现的情况下,党中央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同国民党进行了多次谈判,最终实现了第二国共次合作。中共中央在这里先后召开了1937年3月的政治局会议、苏区党代表会议、白区工作会议以及六届六中全会等重要会议,作出了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战略转移等重大决策,为即将到来的全国抗日战争,从政治上和组织上作了充分准备。在这里,毛泽东同志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光辉著作,还会见了白求恩、卫立煌等许多中外人士。凤凰山麓旧址,不仅是一处革命纪念地,其保存完好的建筑设施,还充分体现了陕北民居的特征,特别是其窑院结合的四合院建筑布局,为典型的富庶人家住宅形式,窑为主室,瓦房为厢房,窑前有高台石阶,青砖门廊,门前有照壁,院内有石碾、石磨,门窗镂花,无不具有鲜明的陕北风情。

一九三七年一月党中央由保安迁到延安,为安排第二次国共合作事务,田一民受国民党陕西省政府秘书长杜斌丞委派到延安处理公事(田一民是杜的秘书),田到延安后在公务办事期间,由当时苏区主席林伯渠安排他晋见毛泽东。田一民当年23岁,他在延安见到了这位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住在延安城内凤凰山麓李家院里,窑的主人李修文让出了三孔石窟窑。窑是从石头上凿出来的,窑的六个面有五个面是石头的,窑内盘有土炕,因毛泽东不习惯热炕,故在土炕上垫了一块木床板,床上放着清洁的棉被,炕沿上放着一张长方形的小炕桌,桌子上放着几本书和茶具,墙上挂有~幅大的作战军用地图。田一民在毛泽东的窑洞里落座后,便和毛泽东拉起了家常,毛泽东问起田一民的工作和家庭情况,十分亲切、和蔼。这时窑主家的儿子李建堂手端一小碗腌菜送来,说是他母亲叫送给毛主席的。毛泽东便给田一民介绍这家窑洞主人是位开明人士,我们住人家的石窑都不花一分钱,在抗战时期大家都在为抗日出力,我们搞统一战线,完全是为抗日救国的,并介绍说这位有文化的李建堂是个郎中,很有本领……田一民从这位伟人身上看到了共产党人根本不象国民党反动派所描述的那样令人憎恶,而是谈笑风生、平易近人、纯朴大方、和蔼可亲。在他们谈话快要结束时,田一民提出要为毛泽东拍张照片,毛泽东慨然应许了。他们一同走到院子里去拍照。当时田一民用的照相机是法国生产的AGFA牌的,胶片是FIIMPACK要一张一张地抽换拍照。毛泽东站在院中,看着这个青年在慌忙地摆弄操作,他对田一民说:“不要急,慢慢来嘛”。正当田一民在相机中看到来了一只鸡,他想赶走时,毛泽东却摇了摇手说“不要赶,留上小鸡在身后更有生活气息”。就这样,田一民为毛泽东拍下了这张来延安最早的照片。此照一九三七年十一月用在了《毛泽东自传》的封面上,可惜封面上的照片用翻了,后来在几处也用过此照,有的将照片上的小鸡给处理掉了。毛泽东在李家院阴暗潮湿的石窑里住了近半年,他在这里写成了他的哲学名著《实践论》和《矛盾论》。

hello彤彤好(2014-10-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