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出土古钱品类繁多,最古的有秦半两、汉五铢。
明、清时期,县内流通银元、元宝、铜元、麻钱等。清代,流通地方商号的布帖。
清末民初,银元广泛流通。其重量不等、质量有别,以“袁大头”和有孙中山头像的银元质地最佳,亦最享信誉。24年(1935)以后,布帖绝迹,西北银行的纸币盛行市面,陕西银行纸币亦随之流入。1年后,法币通行,市面流通有中央、中国、交通、农民4家银行的纸币。民国37年(1948),法币恶性贬值,由金元券取而代之。金元券再贬,又发行银元券。其间,经济崩溃,物价一日数涨,工商损失惨重。国民党的货币信誉扫地。银元、铜元自发流通。县银行本票源源出笼,火柴厂的工资竹简、乡镇头目盖章的麻纸条,亦可在市面使用。货币流通空前混乱。《汉源报》1月10日以《县行本票源源出笼,商场找零花样繁多》为题刊登消息:“金元辅币迄今尚未运到,县银行虽已发行本票2万余元,市面仍感不够周转。刻间,银行正在准备源源发行壹元券15万元。目前各地商场应付找零花样百出,阳平关流通益汉分厂的工资代价竹签。嶓冢镇(即代家坝)用麻纸条写上数字,由地方机关首脑盖章负责使用。大安一带用旧法币角票。南山一带使用旧当二十铜元,大的当2角,小的当1角。县城除县行本票外,保惠的代工资竹简已在市面流通。”
1949年12月,旧政权货币废止,人民币流通。发行面额不足10种,最小的100元最大的5万元。1955年3月,以1比1万的比价,兑换新人民币。本县共收兑旧人民币171.18亿元,旧人民币收回99.5%以上。新人民币面额时有壹分、贰分、伍分、壹角、贰角、伍角、壹元、贰元、叁元、伍元、拾元等10余种。1964年4月,停止流通苏联代印的叁元、伍元、拾元3种钞票。同时发行贰元、贰角券。1957年11月开始发行金属分币。1980年后,发行的几种金属币,多属纪念币,未曾流通。
1987年4月起,分次发行新版人民币。主币有壹元、贰元、伍元、拾元、伍拾元、壹百元6种;辅币有壹角、贰角、伍角。至1989年,本县流通新、旧版大小面额人民币110种,另有纪念币4种。
1951年实施现金管理办法,银行有计划地投放和回笼货币。使商品流通量与货币流通量保持适当比例。1989年全县现金总收入9.97亿元,现金总支出9.33亿元,净回笼现金6315.2万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