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
唐代,境内丝织、酿造以及铜、铁采掘冶炼、砖瓦陶器烧制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红线毯、老春酒、紫毫笔等一批产品,在海内享有一定声誉。及至清末民初,煤炭采掘、建材、纺织、染织以及农用器具、生活用具、农副产品加工等工业较为兴旺。民国13年,1924,城区兴建一座火力发电厂,现代工业在境内初步兴起,如机器碾米、轧棉花等相继出现。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境内工业基础被毁殆尽,迄至解放前夕尚未恢复元气。至1949年底,宣城市私营工厂、匠铺、作坊及个体手工业合计4960户,从业10107人;全年工业产值694万元。
1950—1952和1953—1957期间,新建酿酒、轧花、榨油、粮食加工等轻工业;其间,1954—1956又基本完成了对私营、公私合营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宣城市有国营、手工业社,组132个、从业5436人;工业总产值1852万元,比1949年增长2.67倍,年平均递增13.1%。1958年,宣城市以“大办钢铁”为中心,大力发展工业,新建钢铁冶炼、机械制造、采煤、发电、纺织、造纸以及茶叶、肉类加工等29个企业,扩建、改建项目14个。是年,宣城市共有国营工业企业57个、职工13295人;集体工业企业1461个,含农村人民公社工业企业1422个、职工27227人。
1960年下半年起,对宣城市工业布局进行调整,关、停、并、转了钢铁、化肥、纺织、水泥、炼焦以及铁、锰、煤等一批厂矿,精减一大批职工返乡务农。1961年,宣城市有国营工业企业48个、职工0.52万人;集体工业企业235个,含社办企业、职工0.38万人。1963—1965年,通过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宣城市工业逐步走向正常发展。1965年,宣城市工业总产值2050万元,含社办企业产值。“文化大革命”初期,宣城市工业生产遭受严重干扰,城区90%的工厂一度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70年代初发展地方“五小工业”,先后恢复重建了县纺织、化肥、建材、采矿、食品、机电等一批工业企业,宣城市工业生产出现转机,年工业产值一般在5000万元上下。2012年工业化率达到43.9%,较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9家,总数达到689家,居安徽省第六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34.7,创历史新高。完成工业投资354.3亿元,增长40.8%,增幅居安徽省第三位。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22.6亿元,增长70.2%。
金融
民国时期,县内先后设有各种金融机构共36家,其中典当13家、钱庄10家、信用社4家、银行7家、保险公司2家。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至1987年底止,宣城市相继设立各级金融机构共113家,其中银行4家、保险公司1家、储蓄所25家、信用社83家,计有专业队伍699人,其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达383人。
2012年年末宣城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808.8亿元,增长19.6%,余额比年初增加132.4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为465.9亿元,增长20.0%,比年初增加77.6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592.7亿元,同比增长23.0%,余额比年初增加110.7亿元。短期贷款余额为248.5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319.5亿元。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胡伟红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hwh_dzsw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胡伟红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888840437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胡伟红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34624851.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