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文庙坐落在恭城县城西山南麓,又叫孔庙、学宫,是纪念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圣庙。这是目前广西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广西规模最宏大,装修最华丽,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式明清建筑,人称华南的小曲阜。
武庙俗称关帝庙,在恭城又叫协天祠,是祭祀三国名将关羽的祠庙。它占地2130平方米,建于文庙的西侧,采用木结构和砖混承重式结构,建有戏台、雨亭、头门、正殿、后殿和两厢配殿。
文庙编辑恭城文庙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初建于恭城东,清嘉庆五年(1800年)迁今址,占地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300多平方米。有状元门、棂星门、泮池、状元桥、碑亭、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露台、大成殿、启圣祠等建筑,分六个台阶依山而建,红墙黄瓦隐在绿水茂林间,气势恢宏,巍峨雄伟,与山东曲阜、北京和台
景点图片(3张)
北的孔庙一起,号称全国四大孔庙。
庙东有礼门,西有义路,古代自此出入。礼门外碑刻:“文武官员至此下马”,正面照壁需出状元方准开门。现正门1949年后为便民所开。门中中轴线上依次为棂星门、状元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1]
棂星为文星,帝王祭天先祭棂星,相传汉高祖命祭棂星而移入孔庙,以尊天者尊孔。恭城棂星门为青石六柱五开间牌坊。坊额竖刻“棂星门”;横额镌“双龙戏珠”、“双凤朝阳”浮雕及数幅平刻民间吉祥图案。如刻猴摘树上蜂窝喻“封侯拜相”的呢过。六柱顶饰小狮。[1]
至泮池,中为状元桥,单孔石拱、浮雕云纹,寓“青云直上”意。拱倒影合成圆日,与月池共示“光昭日月”。[1]
东西两侧为赑屃托碑亭与厢房。东碑镌《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西镌四配《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赞,均为康熙二十五奶奶(1686年)七月初四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奉命手书、清帝御制。东厢房为更衣所、忠孝祠,西为省牲斋、宿所。[1]
上二层平台,抵大成门。高4米,门11,叶扇22.屏风式木门上满布对称方格图案与花鸟走兽镂空木雕。硬山顶大成门二进五开间,门西乡贤祠。[1]
门后为天井,两侧为东、西庑房和昭文楼、藏经阁。天井尽头筑杏坛,亦称露坛,原为孔子讲学处,恭城为祭祀处。正面显刻“云龙丹墀”浮雕,喻“云起龙骧,化为侯王”,殿基为饰有螭首(龙头)的须弥座。束腰、雕花的宫殿殿基、塔基、佛座为须弥座。“须弥”源自“须弥山”。须弥山是佛教认为的宇宙中心,是帝释天、四大金刚等神居住的地方。[1]
杏坛后即主建筑大成殿。红柱黄琉璃瓦,四进五开间重檐歇山式。飞檐高垂铜铃8只。正门叶14扇,镂空雕花。内外红木柱18,殿内斗八藻井,彩绘缤纷。大成门、大成殿正脊上均饰双苍龙抢火珠,整个正脊均塑故事性彩釉陶饰画。正脊两端饰鱼尾星。[1]
大成殿新塑孔子像一尊,左右奉“四配”、“十二哲”。像后高悬清雍正、乾隆等8帝御笔题匾。[1]
大成殿后是崇圣祠,单檐歇山式,三进三开间。祀孔子五代祖先。祠地势比殿高,但规格低于殿,既考虑长幼关系,又体现孔子空前绝后的至尊地位。[1]
2武庙编辑
恭城武庙的卷门上写有八个大字:“忠君爱国 济世安民”,体现了关公的为人准则。为了避免庙外的气流干扰庙内的生气场,武庙不设正门。[1]
戏台,又称万年台,是庙会节庆酬神唱戏的地方。歇山重檐,后厢硬山式。台口朝里,台顶至斗八藻井。台前有《渭水访贤》、《魁星点斗》、《三顾茅庐》三块石刻。[1]
头门前配石狮一对,左雄右雌:雄狮脚踏一圆球,雌狮带一幼狮,寓意威镇寰宇,子嗣昌盛。[1]
门内塑两尊牵马将军像,两侧供奉有财神和土地神。[1]
“协天宫”为正殿,是祭祀关公的主殿堂。脊上有《桃园三结义》、《福禄寿喜》、《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关公抱桃》等彩塑。殿内塑关羽塑像,两侧塑有关平、周仓、王甫和赵磊辅像。[1]
后殿祀奉观音、妈祖女神。后庙有一枝叶茂的古树,极富传奇色彩。据说“文化大革命”时曾一度决定拆毁关公庙,树上突现几百只飞鸟狂叫不止,驱之不散,直到几天后决定不拆武庙方才散去,闻着无不称奇。[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