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人民保留着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几点:勤劳俭朴,善良本分。十堰地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差,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十堰人世世代代养成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本分善良的优良品德。旧志曾记载,十堰人“男子烧畲为田,妇人缉麻为布,有古纯朴风”,“俗俭民淳,力耕桑而鄙贩鬻。”
善恶分明,急公好义。十堰自古就是移民聚居地,民俗一方面有剽悍刚直,争强斗勇之风,另一方面为了共同的生存又有急公好义、救难扶危的美德。史书记载,十堰“介湖陕之间,据荆襄之上游,万山亘盘,其民易功难戢,盖楚之轻剽,秦之强悍而有之。”
热爱国家,扶持正义。如辛亥革命后,十堰人率先将中堂的“天地君亲师”牌位改换为“天地国亲师”,以爱国思想替换了历代忠君纲常。抗战时期,十堰虽为后方,但爱国不甘人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修老白公路和老河口机场都贡献了力量。和平时期,修丹江口水库、襄渝铁路及建设二汽,十堰人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尊老敬师,真诚待人。十堰地区素有“积粮防饥,养儿防老”之说,对不赡养老人者,无论地位多高也被人们所不齿,不仅受到社会舆论的遣责,还会有邻里亲友设堂论理。教育上,十堰人历来有敬师重教的传统,为兴办社学、义学纷纷慷慨相助的人和事,志书中记载的不少,当今就更多。
十堰人有一独特有趣的生活习俗,它们至今在不少地方,特别是在农村仍较为普遍。例如:
爷孙无大小隔辈人亲。入席宴饮时,子侄辈不能陪老人坐上首,孙子辈恰倒能同老人坐于上首。
弟媳妇不喊哥——喊“哥”是被人取笑的事。当弟媳要同哥说话时,可不带称呼直接了当,若称呼时,由按自家孩子称其“他大伯”或“他二爹”;若同别人言及,可说是“瓢把子”。
新媳妇三天无大小——长辈、晚辈可在新媳妇刚结婚的几天内对新媳妇闹房开玩笑。
舅家为大——在亲戚中,舅家比姑家、姨家地位领先。
没一村不没一家——原指拜年玩灯时应家家走遍,不去一个村,全村人可都不见怪,但去一村就应家家走到。现也多指个人在礼节上要都照顾到。
待上亲(娘家人)客时,端菜时吃一碟端一碟。(现对尊贵的客人也采取这种礼仪)。
阴历六月、腊月不搬家(期间搬家不吉利)。
搬家前要先选好日期(以四、六、八、十、十二等双日期为佳),搬家要在黎明前开始,有搬家时先搬柴火,(有的还有意烧一盆熊熊的炭火带上),后搬家具——有吉祥、旺盛之意。
有意给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取“猪、牛、狗”之类的小名——有牲口好养之意;还有的把独生子寄拜给子女多的人,并称其为“干爹干娘”,也有好养之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