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洋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现在让我们回溯沙洋的过去。
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片热土辛勤耕作,繁衍生息,这座城市——沙洋,也开始了他的旅程。
沙洋城区是汉津古镇,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历代兵家在此留下了他们的痕迹。公元前十二世纪,商朝分封武丁后裔于汉西建权国,取水(现竹陂河)而名,在马良筑权城。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王室封宗室于江汉间,建邦国(今十里铺)。公元前1027-770年,西周时期,荆门北部为鄀国。东部为权国。春秋时期,楚武王克权,迁权城于那处(今拾回桥),设权县。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战国时,白起伐楚,占领江汉间,在郢都(今荆州城)设南郡,荆门全境属之。
步入封建社会,沙洋的旅程。
南北朝西魏恭帝,在沙洋城区设绿麻县。隋朝时期,隋炀帝大业元年,绿麻县废更名为章山县。唐朝时期,省章山县入长林县,汉津改称长林镇。唐贞观八年,唐尉迟恭(敬德)为御敌安民,在沙洋城区的黄家山南三眼桥一带(有说在琼台山上)修建了城堡即“沙洋堡”,沙洋县的名字始于此。由于沙洋县因处于汉江之滨,江汉平原西北腹地,是汉江水运的重要港口,一些朝代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五代十国,南平王高季兴于开平年据江陵,荆邑尽属辖治要害百余里筑堤捍之,自沙洋到潜江三江口中,统名“高氏堤”,使得沙洋作为港口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元代,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此处被当朝者设为水驿站。
进入宋代,沙洋曾设守城。宋史记载:原蒙古围攻襄阳,共筑十城,现在的沙洋县就在其中。北宋,将此地设为荆门镇。南宋时期荆门镇移到现在的沙洋县李市新城村。元代改为绿麻县城。
到元代,在沙洋处设水驿站
明代时期,洪武九年,沙洋设巡检司;明成化元年,沙洋巡检司移驻新城。明代天启年间,沙洋为玉州,属古荆门。
清朝时期,顺治十二年,安陆府设同知公所于沙洋。乾隆时期,荆门州设同州公所于沙洋,新城的巡检司迁回沙洋。乾隆十十六年,在沙洋设分府行署,与沙洋巡检司两级并存。
步入近代的沙洋在曲折中前进。
中华民国元年,荆门直隶州改荆门县设县佐公所于沙洋,沙洋仍设巡检司。
民国三年,沙洋改称第二区。
民国十六年,沙洋镇上设二个联保办公处。
民国十七年至十九年,沙洋第一次建市,辖沙洋镇,国民党湖北省政府把沙洋列为县、市单位,与汉口、沙市、宜昌、樊城、老河口、新堤、武穴并列为湖北省八大重镇。
民国十七年到三十四年,被日军侵占。
民国三十七年,5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沙洋。
新中国成立初期,沙洋第二次建市,同年9月撤市复镇,直属荆门县。
1960年3月29日,国务院批准沙洋镇与沙洋农场管理局合并,成立沙洋市,隶属荆州专员公署,沙洋第三次建市。
1961年12月31日撤市复为镇,仍归属荆门县。
1985年5月成立荆门市辖沙洋区(县级)。
1998年12月,沙洋撤区设县至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