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凌的简介以及历史底蕴

家乡区县: 咸阳市杨陵区

杨凌,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东距西安市82公里,西距宝鸡89公里,面积135平方公里,总人口20万。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线及西(安)宝(鸡)高速、中线公路从区内穿过,旅游交通十分便利。

杨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4000多年前,农业始祖“后稷”在这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1997年7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杨凌正式成立。

杨凌周边旅游资源星罗棋布。东临西安—咸阳旅游圈,西依佛教圣地法门寺,南靠太白山、楼观台,北有乾陵。区内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胚胎克隆羊基地,世界上首例体细胞克隆羊“阳阳”及其家族诞生于此,克隆技术揭开了生命起源的神奇奥秘;农业博览园内拥有目前世界最大的昆虫博物馆,收藏国内外各类昆虫标本100万号,是人们学习了解纷繁多变昆虫世界的最好去处;水上运动中心游乐项目丰富多彩,快艇、越野卡丁车、跑马、射箭、沙滩、浴场、情侣自行车吸引着热爱自然的人们;新天地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基地的无土栽培技术和智能化温室大棚,为现代高科技农业作了生动而形象的定义,展示了现代农业文明的无穷魅力。

近年来,在完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公用设施的同时, 示范区管委会不断加大旅游开发建设力度,按照打造杨凌农业科技旅游优势品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积极发展农业特色旅游产业,并形成了农业科技(普)、会展商务、休闲度假和民俗风情四大特色旅游产品系列。目前,杨凌已成为一个天蓝、地绿、水碧、花红、草木葱茏、空气清新,且具有田园风光的旅游新城。区内现有旅游景点9家,星级旅游饭店6家,旅游公司1家,国内旅行社2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800多人。2004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58.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48亿元。

依托旅游环境、区位、资源、人才的聚集优势,作为国家旅游局命名的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杨凌已逐渐成为西部地区假日特色旅游的新亮点。我们相信,随着农业博览园、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拓展营地等一大批特色旅游精品项目的陆续建成开放,杨凌作为来陕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将会更具无限魅力。我们热忱欢迎各位游客朋友快快加入“杨凌——农科城之旅”,作客杨凌,走进科学,去体验现代农业文明;回归自然,来享受都市田园风光。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和考古发现,4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杨凌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遂使杨凌成为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本区系由武功县的原杨陵镇逐步演变而来。1979年2月,成立武功县杨陵特区。1982年6月,特区改属宝鸡市直辖。1982年10月,将今扶风县的五泉公社划归特区。1982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准在杨陵镇设立县级杨陵区,仍属宝鸡市直辖;1983年11月1日,该属咸阳市直辖。

因本区的今地域由武功、扶风县的原辖地组成,所以,本区成立前的建置沿革随武功、扶风县的建置沿革变更而变更。具体沿革如下述。

早在5000年以前,区域内既有先民繁衍生息。传说尧舜时代,居住着有邰氏氏族。有邰氏的女儿姜女原,作了轩辕黄帝曾孙帝喾的正妃,姜女原的儿子名弃,“教民稼穑”有功,被帝舜擢拔为主管农业的官员——后稷,封邰国,赐姓姬,为周族始祖。传至商朝后期,周文王建都丰邑,邰地仍属周的领地。

周、秦时期(前11世纪~前206年)

周武王伐纣灭商,建都镐京,今区域系京畿之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因秦襄公护驾有功,将岐丰之地赐予秦。此后,区境便成为秦国的辖区。

秦孝公为了革除分封制的弊端,加强朝廷集权,于公元前350年在辖地推行朝廷、郡、县、乡、亭、里六级行政管理体制,设邰、武功等41县。邰县治所在今区域。武功县治所在今眉县东20公里处。秦末,项羽入关,废郡县,兴分封,将秦内史和上郡分成雍、翟、塞三国,谓之三秦。壅国都废丘,即今兴平县东南十里南佐村一带,邰县属壅国辖地。

汉至南北朝时期(前206~581年)

西汉初,沿用秦制,邰县仍属内史辖区。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以长安为中心,分置左右内史。长安以东为左内史,长安以西为右内史,邰县属右内史辖地。太初元年(104),改长安以东为京兆尹,渭城以西为右扶风,长陵以北为左翊,谓之三辅。设司隶校尉,统领三辅。右扶风治所长安,领邰县等21县。

三国时,关中系曹魏辖区。魏文帝改京兆郡,左冯翊为冯翊郡,右扶风为扶风郡。扶风郡治所迁至槐里,领武功、美阳等10县。美阳县治今传扶风县法门镇,武功县治未变。今区域分属武功、美阳二县管辖。

西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在扶风郡治槐里置始平郡,领武功等五县;迁扶风郡治至池阳,即今泾阳县,领美阳等六县。今境域分属武功、美阳二县管辖。

郝连勃勃昌武元年(418)十二月,武功、美阳均属夏之北秦州。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废美阳县,置周城县,治所周原,将美阳县地域并入周城县。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废武功县,置武功郡,治所始在中亭川,后迁至邰城。复置美阳县,治所始在邰城,后迁至崇正镇,辖武功县全境和扶风南部。武功郡领美阳等十二县,今区域曾先后分属周城县、武功郡和美阳县管辖。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废武功郡和美阳县,复置武功县,治所中亭川;将美阳县地域并入歧山县。移周城县治于眉城。在原周城县址设三龙县。今区域分属武功县、周城县管辖。

隋至五代时期(581~960年)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废郡设州。武功县归属雍州。今区域的隶属关系亦随之变更。

炀帝大业三年(607),废州复郡。京兆郡领武功等22县,郡治长安。扶风郡领岐山等10县,郡治雍城。今区域亦随关中区划的变更而变更。

唐代初,将全国划分为关内等10道。道下设府州,府州下设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京兆郡为雍州;三年(620)置稷州,领武功、扶风等四县。扶风县治所长宁。改扶风郡为岐州,领氵韦 川等县,氵韦 川治所在今扶风县城。太宗贞观元年(627),废稷州,改隶雍州,撤扶风,并其地入武功,贞观八年(634),改岐州为凤翔府。本区域分属武功、扶风管辖。

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复置稷州,领武功等5县,属京兆府;大足元年(701)废稷州,武功仍属雍州;玄宗开元元年(713),武功改属京兆府。后唐同光元年(923),武功改隶凤翔府;明宗长兴元年(930),复属京兆府。后晋置武功郡,隶属昌军路。后周改郡为县,隶永兴军路。在此期间,扶风县置未变。今区域仍分属武功、扶风管辖。

宋至清时期(961~1911年)

宋初,分全国为15路,后增至23路。路辖府、州、军。府、州、军辖县。武功县隶属永兴军路京兆府;徽宗政和八年(1118),改隶环庆路醴州;扶风县隶秦凤路凤翔府;高宗建炎元(1127),扶风县更名为扶兴县,旋复旧名,隶凤翔路凤翔府。

北宋末年,金人占领北方,行政区划沿袭宋制,分统治区为19路。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金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武功县隶京兆府乾州;孝宗淳熙十六年(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名武亭县,仍属乾州。

高宗绍兴十二年(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扶风县隶熙秦路凤翔府;大定二十七年(1187),隶凤翔路凤翔府。

元改全国11个行中书省,省下有路、府、州、县四级政权机构。其中也有路领州、县者,还有府、州不属路而直属省者。蒙古建国号为“元”之前的世祖至元元年(1264),武亭县复名武功县,隶陕西行中书省奉元路乾州;扶风县隶陕西行中书省凤翔府。

明改全国为二直隶及13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辖府、州、县。太祖洪武九年(1376),武功县隶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乾州;扶风县隶属陕西布政使司凤翔府。

清分全国为23省,省下设道、府、州、县。圣祖康熙五年(1666),武功县隶西安府;扶风县隶凤分阝道凤翔府。世宗雍正三年(1725),武功县改属乾州。

此期间,今区域的归属分别随武功、扶风两县归属关系的变更而变更。

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年)

中华民国建立后,分全国为28个省及西藏地方。民国2年(1913),陕西省领关中、榆林、治中三道。武功、扶风两县均为隶属关中道。

民国17年(1928),撤销道制,只存省、县两级,武功、扶风直属省辖。

民国27年(1938),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成立,两县均属其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

建国后,1950年2月1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全省整编为宝鸡、咸阳等9个专区和1个直辖县。武功、扶风县隶属宝鸡专区。1956年10月1日,撤销宝鸡专区,县归省直辖。1958年11月4日,兴平、武功、扶风县合并为兴平县,时称大县。1961年9月10日,恢复宝鸡专区及武功、扶风县建制,武功、扶风县仍归宝鸡专区管辖。1979年2月,成立武功县杨陵特区。1982年6月,将武功县杨陵区改属宝鸡直辖市。1982年10月,将扶风县的杨陵特区改属宝鸡市直辖。1982年10月,将扶风县的五泉公社划归特区。1982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准在武功县杨陵镇设立县级杨陵区,仍直属宝鸡市。1983年11月1日改为直属咸阳市。1997年7月29日,国家级示范区杨凌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成立,杨陵区划归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辖。

左左(2014-10-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