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宫湖
" />
仙宫湖
云和湖仙宫景区,位于丽水市云和县境内,距云和县城10余公里,紧邻丽龙高速,交通便利。景区面积16平方公里,是一个以碧水、深湖、野生鱼为主题特色的综合性休闲度假旅游景区。景区设有以水电科普为主题的工业游览线;以垂钓、水上运动为主题的仙宫渔乐游线;以“瓯江帆影”、佛教文化和船帮文化为主题的“十里云河”游线。
仙宫景区有船帮文化、银矿文化、移民文化、青瓷文化、佛教文化等,人文资源丰富,历史积淀深厚。
1.船帮文化
船帮文化在云和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开启了云和的人类文明。春秋战国时期,欧冶子和干将凿开茨山,放出山中的溪水,引到铸剑炉旁的七个池中,铸成了“七星龙渊剑”。这“七星龙渊剑”就是用云和的毛铁打造的。当时,生活在云和境内的越人,通过瓯江,用独木舟、木筏等工具把云和毛铁运到龙泉制造龙泉宝剑。
当时的木匠发明了舴艋帆船,把龙泉、云和生产的青瓷、茶叶运往瓯江入海口温州,再经“海上丝绸之路”运往西方国家。“海上丝绸之路”因为运输陶瓷,也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瓯江就是“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船工们往往结帮出行,相互照应,以保平安,慢慢就形成了瓯江船帮。当时,云和湖的赤石帮、石浦帮在瓯江流域非常著名。船帮有自己的帮会会所,负责协调、管理帮会的各项事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独特的船帮文化。云和湖湖区至今保留了丰富的船帮水运文化遗迹。
2.银矿文化
云和在明朝曾是中国有名的采银区,银矿资源丰富。明正统年间、万历年间,朝廷在云和设立2个银官局,招揽民工开矿炼银,征收“课银”,明王朝因此积累了大笔财富。
仙宫湖龙门一带是银矿开采的主阵地。渡蛟银垄、田铺桥下、菖蒲垄等地遗留多处银矿洞。在瑞滩银矿洞旁边,尚存一座朝廷派出监督银矿开采的宦官坟墓,乡人称之为“太监菩”。叶留宗矿工起义军在瓯江流域屯扎,并在砻空等地设置了多个军事要寨对抗朝廷官兵。至今景区砻空寨山头仍有当时的要塞遗址。
银冶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但当年的采矿故事、传说,仍在当地传诵,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云和县遗留的主要有黄家畲明代银坑洞群、黄家畲矿石搬运古道、黄家畲天顺二年“银官局”、黄家畲冶炼遗址、麻垟村大棚基冶炼遗址、明代矿头杨广三墓、回龙山矿工摩崖题记、矿工起事山寨遗址等。它们构成了全面反映采矿、矿石搬运、冶炼、矿务管理机构、矿头与矿工生活等诸多方面较为完整的、成系统的明代银冶文物史迹网,对研究、认识明代盛极一时的银矿开采史、科技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2011年1月,云和银矿遗址被浙江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移民文化
云和县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大迁徙。第一次是汀州客家人的迁入,第二次是广东潮州府畲民的迁入。
汀州文化。汀州人原来居住在黄河流域,西晋末年、唐代后期因战乱大批南下。南宋灭亡后又迁到江西、福建、广东等地。明末清初,浙西南山区由于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减少,当地官府到福建汀州府招徕大批汀州人来开山种植靛青(一种染料)。云和县至今还有“靛青山”这个村名。清康熙至乾隆年间,福建长汀、上杭、宁化等县农民掀起了移民浙西南山区的大潮,大量的汀州人迁移到云和。他们的方言被称为“汀州腔”。现在云和约有汀州人10000多人,30多个姓氏,分布在仙宫湖湖区大源、赤石、库北及朱村一带。汀州人的风情唢呐保留了古中原艺术特点,高亢壮烈,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畲族文化。畲族自称“山哈”或“生哈”,祖居广东潮州府。畲语“哈”的意思是“客”,“山哈”即指居住在山里的客人。云和共有9000多畲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6%。畲民们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畲族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十分深厚,至今还保留两头家、祭祖、对山歌、织彩带、祭神田、犒耕牛、分红肉、摸彩鲤、引老茶等民间民俗。每年芒种,畲民们还要举行隆重的“开犁”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仙宫湖湖区的民族文化村,就是展示、传承畲族文化。
历史上,云和还经历了几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潮。1942年,国民党浙江省政府迁驻云和时,大量官员、军队、民众和商号涌入云和;上世纪六十年代,因新安江水电站建设,一批淳安移民迁入云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瓯江上游相继建起了紧水滩、石塘、玉溪梯级电站,大量库区移民在新的土地上安家落户,艰苦创业。这些大大小小的移民潮,造就了云和“包容大气”的人文精神。当地人与移民在云和这片土地上和谐相处,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4.青瓷文化
南宋时,云和的陶瓷业非常发达,境内官窑林立,瓯江两岸烟火相望,最著名的是位于仙宫湖畔的梓坊官窑、赤石官窑。位于仙宫湖畔的梓坊村,现场可看到众多散落的破损的瓷片。古时龙门梓坊村属龙泉辖地,龙泉又是哥窑和官窑的主产地,曾是显赫一时的我国最大的瓷器中心。仅在紧水滩水库淹没区,经考古普查、发掘就有宋、元、明古窑多处。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浙江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组成的紧水滩电站工程考古队在梓坊水碓坑附近野外发掘中,发现了宋代烧造青瓷产品的古窑址。工厂遗迹较为完整,地下产品也很丰富,并出土了罕见的宋代青瓷、碗、盘、壶、花瓶等艺术品。其中紫石铁脚,釉面呈现纹身,与文献记载的官窑和哥窑相似,青瓷器皿“玲珑鸟食缸”属名贵珍品,在我国很少发现。经考古学家们鉴定,其出土产品造型美观,釉色鲜艳,纹理清晰,胎薄质坚,与传世哥窑相近。考古工作者发现梓坊水碓坑为宋窑遗迹,类似哥窑和官窑制品,对于我国学术界探讨宋代五大名窑的产生和盛衰,以及中国龙泉青瓷的发展史,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仙宫景区梓坊宋窑遗址是龙泉青瓷的产地和青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佛教文化
位于仙宫景区“十里云河”水上旅游线路云和湖左岸有座寺院,叫慧云寺,也称慧云讲寺。慧云寺怀抱于山麓之间,两山挟峙,雄伟壮观。绿色的香樟苍翠欲滴,褐色的石阶通向古朴的院门。院内两株古老的罗汉松,多股的枝干一人难于合抱,宽大的树冠遮挡一片天空,乃康熙三十六年,一位高僧植下。慧云讲寺前身是“景莲堂”,也叫“官坑观音殿”,1993年由民宗部门正式批准,当时仅有60多平方米作为宗教活动场所。
2001年,由虔诚的陈云娟居士发心筹资,共募集400多万元,于同年6月开始征山动土,2005年始建新大殿和僧寮。2007年11月21日,大雄宝殿落成开光。“大雄宝殿”四个金光灿灿的大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灵岩山方丈明学长老提写的。慧云讲寺地灵水秀,吸引众多高僧芒履朝圣,许多大师为慧云讲寺留下了墨宝佳作。普陀山方丈道生书“瓯江胜境”;中国佛教学会高僧怡藏敬书“慈航普度”;九十四岁高僧留下“山谷幽兰”的水墨佳画……
慧云讲寺的修复扩建,保护了当地的宗教文化,丰富了景区的文化内涵和规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