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丽水,最美云和(五)

家乡区县: 浙江省云和县

 

云和包山花鼓戏

云和包山花鼓戏是在安徽“凤阳花鼓”的基础上,经历代艺人的嫁接创新衍变而来的,是一种介于民间歌舞、曲艺和小戏之间的艺术形式,自成一体,长期以来在浙南山区一带享有盛名。

包山花鼓戏历史悠久,从明代开始,代代相传,沿袭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角色除沿袭了凤阳花鼓一男一女两个角色外,还外加大相公和花鼓囡两个角色。唱腔以说唱相互融合,增加戏剧的调侃性,对白和唱腔则溶进浓重的包山本土方言,使戏剧语汇更加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包山花鼓所用曲牌,主要有《柳条金》、《闹长沙》等10多个曲牌。剧目丰富,常见的有《大花鼓》、《卖花线》等10余个传统剧目,后期还创作了《牡丹对课》、《断桥》等10余部小戏。有表现花鼓艺人受尽流离之苦,遭受地方官僚豪绅欺凌的;有表现农村生活的质朴丰富的等等。包山花鼓在表演上有文有武,像《大花鼓》、《卖花线》等剧目,说唱中配以舞蹈,舞台表现力极强。

包山花鼓戏旧时于春节前,由村中公举的灯头任事,筹资垫款,置办花灯,召集十余岁的少年教习戏文。正月初二起灯,率班出村巡回演出,直至正月二十回村,收灯停演。一般除村里举办迎神赛会,在村中夫人庙或张氏宗祠等处演戏酬神外,非春节期间不演出。解放前,花鼓戏被看作“乞丐戏”,艺人受歧视,艺术受摧残。解放后,花鼓班顿添生气,除演出传统剧目外,还积极配合党在各个时期的任务开展宣传演出,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文革时,花鼓戏被斥为“四旧”而停演。1980年,包山村重组花鼓班,每年春节坚持演出,除本乡外,还到县城、其他乡镇并外出丽水、景宁等地农村演出,深受山区群众欢迎。

包山花鼓戏融合了戏剧、舞蹈、民间吹打等民间艺术形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戏曲品种,加之地方语言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流派。2005年,在政府的重视下,包山花鼓戏重整旗鼓,在休演近十年后重上舞台,再放光彩。2006年,成立云和县包山花鼓传承基地,培育传承人,积极将这一极具云和地方特色的民间表演艺术发扬、传承。

男神wm(2014-10-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