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是天津的发祥地之一,故有“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之说。元代初年在此兴建的天妃宫,不仅是天津最早的寺庙建筑,也是中国北方历史悠久的天妃庙宇,被称为“元代第一庙”与“开沽(直沽、天津)妈祖”。
金代天津设“直沽寨”,河东区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河东区历史上伴随漕运、南北贸易而出现、而发展。河东区是南粮北运的终点,历史上曾给天津带来了经济繁荣和产业的发展。河东区是天津的发祥地之一,元代初年在此兴建的天妃宫,是天津最早的寺庙建筑,也是中国北方历史悠久的天妃庙宇,它是元朝规格最高、影响最大、受祭次数最多的天妃宫,被誉为“元代第一庙”。天妃宫成为天津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见证。
尽管因为时间的流逝,天妃宫已经泯灭在时间的潮流中了,但是还有保存下来的遗迹,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陈列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浩瀚的海洋”,讲述了中国古代先民对于海洋的认识和利用;第二部分“神气的妈祖”,讲述了妈祖崇拜的产生、演变和流传;第三部分“海与河的城市”,讲述了天津古代城市的形成、发展和海洋的关系;第四部分“永恒的遗址”,讲述了大直沽天妃宫的历史及遗址的考古发掘。
第一部分 浩瀚的海洋
我们居住的地球上面积最大的是海洋,大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相互沟通,构成统一的世界海洋。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大陆海岸线北起辽宁省的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仑合口,长达1.8万多公里。如果从这一点来说,中国也可以成为海洋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在数千年认识海洋和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古代中国海洋文化,并在一些领域取得辉煌的成就,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距今8000-6000年前,随着环境的变化,中国沿海地区居民开始了初期海洋活动。考古学家在我国东部和东南部沿海地区相继发现了许多古代遗址,那些被称作“贝丘遗址”中堆积了大量的古代居民吃剩下的贝壳、海洋鱼类骨骼以及陶器、骨器、石器等人工制品。这些古代遗存是中国古代居民最早适应海洋的物证。
古代先民早期海洋活动产生的幼稚认识,为变化莫测的海洋蒙上一层极为神秘的色彩。流传至今中国古代文献里保留了一些关于海洋的古代神话。这幅名为《海洋神话》的壁画形象地表现了五个有代表性地神话故事。
第二部分 神奇地妈祖
备受历代崇拜的妈祖,本名林默,原是福建省莆田县湄洲岛上的一位民间女子。有关她的生卒年月,史书记载不一,较为一致的说法是,生于宋朝建龙元年(公元960年),卒于宋朝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享年27岁。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先将其称为“妈祖”,即祖母,今天这一称谓已经普及中外。天津旧时称其为“娘娘”。
第三部分 海与河的城市
天津地处华北平原东部各主要通航河口汇合点,东临渤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从天津平原的诞生到天津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无不与海与河密切相关。一万两千年以来,海与河给予天津城市赖以存在的土地;金元以来,随着河运与海运的发展,天津成为古代中国北方最重要的河港与海港;随着政治重心的转移,天津成为京畿的重要门户。历史为天津从海上多次带来发展机遇,古代天津利用区位优势和历史机遇,一跃成为中国北方经济中心。
距今大约1.2万年前,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面上升,于是出现了地址史上的全新世海进,渤海湾沿岸的广大地区为海水所吞没。大约距今约6000年,海水逐渐退落,在地表留下相当厚的海相沉积。全新世海进在地表留下的海相沉积加上古黄河及天津附近入海的河流夹带的大量泥沙的冲积作用,造就了辽阔的天津平原。海水的逐渐退落造成了海岸线的变化,天津平原的沿海地区留下了一道道与现代的海岸线走向大致相同的贝壳堤。贝壳堤是一种由贝壳残骸堆积成的沿岸沙堤,是由潮汐和风浪对海底的泥沙和贝壳进行冲刷、扰动、搬运、堆积而逐渐形成的。天津滨海平原的贝壳堤是古海岸线的遗迹,其保存的完整程度,国内外罕见,对于研究古地理、古气候、海洋生态、海陆变迁,以及历史、考古具有极为宝贵的科学价值。为此国家建立了“天津古海岸线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直沽地区采集的岩心标本,真是记录了全新世以来天津市区地质变化的过程。
勤劳的的古代先民在这片海与和赐予的土地上,时代繁衍、生生不息,由金元聚落发展到明代城市,而后发展为清代大城市。
北宋末年,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强大起来,先后灭了辽和北宋,于公元1153年迁都燕京(今北京),天津开始逐渐成为漕粮运输的枢纽和军事要地。金贞佑二年(1214年),金朝在直沽设立直沽寨,奠定了天津城市的发展基地。公元1272年,元朝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元大都作为政治军事的统治中心,人口密集,由于华北地区缺粮,大都的粮食供应依赖从江南北运。元代的漕运规模比金代大得多,地处三河口的直沽是当时漕运集中和转运的要地。元政府为了加强对直沽和盐业和漕运的管理,先后设置了大直沽、三叉沽盐使司、广通仓、直沽海运米仓,为了加强军事守备,于延祐三年(1316年)设海津镇镇直沽。以及明弘治
第四部分 永恒的遗址
大直沽天妃宫,又称天妃灵慈宫,使天津城市最古老的寺庙。该寺庙建于元世祖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5年),俗称东庙,历元、明、清三代,积七百余年,其间于元泰定、至正年以及明弘治、万历年重修。津城 旧陈轶卿的《天津天后宫》一文,大体勾画出清代天妃宫的布局:庙门面向西南,朝向海河,进山门后是前殿,中心为大殿,其两侧有东西配殿,其后为后殿,山门外有戏楼。1950年,天妃宫附近居民将神像拆毁,于是天妃宫消失。1987年,天津市进行文物普查时,天妃宫遗址被记录在案。1994年,天津市文化局将天妃宫遗址作为文物登记点,编号为河东区1-A1。2002年3月20日,天妃宫遗址被批准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九河下梢天津卫,天津一直都是一个文明的曲艺之乡,因而河东区的文化自然底蕴深厚。元、明时期就有文人墨客吟咏区境的诗文,民间花会艺术门类繁多。清代和民国时期,戏曲、书法、曲艺等艺术先后兴起。“老地道外”成为各类艺人展示才华的集中地,既孕育了众多艺术名家,又培养提高了群众的鉴赏力。
新中国建立后,群众性的文学创作和戏曲、曲艺、音乐、舞蹈、摄影、书法、美术和民间艺术等文艺活动日趋活跃。80年代,河东区首创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文化系列活动”,并逐年赋予新的内涵。在群众文化活动实践中,全区形成了10条群众文化网络。
非但如此,河东区境是西方近代体育传人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天津水师学堂、武备学堂的体育课程除兵式操、器械操外,还有击剑、拳击、跳远、跳高、跨栏、单双杠、游泳、足球等项目。1920年后,足球运动走出校门,融人社会,工人群众成了足球运动的主力,先后组织足球队30余支,涌现出一批名将,曾多次
代表天津在与外埠以至国际比赛中屡夺冠军。50年代,在参加市青年足球联赛的24支球队中有7支是河东区的工人足球队。棉纺一厂队在参加全市足球甲级联赛中获冠军。在组建天津足球代表队时,16名主力队员中有12名是河东籍队员。由于河东区足球运动历史悠久,河东区被人们誉为“足球之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河东区体育事业以田径为基础,以足球为重点,兼顾其它项目,建立起学校运动队、布局运动队和重点队3个不同的梯次运动队。河东区的足球运动在历年的全市贝贝杯、萌芽杯、幼苗杯、希望杯比赛中均取得好成绩,并曾获全国萌芽杯、希望杯赛冠军。
1986~1989年,河东区连续4年被天津市体委、市教育局评为天津市体育工作优秀单位。1990年,河东区被市体委正式命名为“足球之乡”。1992~1994年连续3年被天津市体委评为开展广播体操先进区。
经济上,尽管当年只是一个破旧的工业区,外围的农田,谷仓,如今已成为天津经济战略的一个重要棋子,作为通向滨海新区的一个交通要道,基础设施不断的升级下,更多的投资商发现了其中的商机,河东万达广场的建立标志着经济的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