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扬州的一个美丽的小县城——宝应。
位于东经119°07′43″— 119°42′51″、北纬33°02′46″— 33°24′55″,地处江苏省中部,夹于江淮之间,京杭运河纵贯南北,是扬州市的“北大门”。东接建湖、盐城、兴化,南连高邮,西与金湖、洪泽隔宝应湖、白马湖相望,北和淮安毗邻。县域东西长55.7公里,南北宽47.4公里,总面积1467.48平方公里。
宝应县始建于秦,古称安宜,隶属名扬海外的扬州市,与周恩来故乡淮安毗邻,京杭运河穿邑而过,风光宜人。
具体而言,春秋战国:宝应此地先属吴,后属越。
秦朝:建东阳县,属东海郡。
汉朝:此地为东阳、平安射阳三县地,先后属临淮、广陵郡。
隋初:境内统一为安宜县。唐肃宗:肃宗宝应元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公元762年5月14日)因真如献宝,肃宗传旨:改年号为宝应元年,安宜县更名为宝应县,沿用至今。
南宋:此地先后升为宝应州、宝应军,领宝应、盐城、山阳、淮阴等县。明朝:隶高邮州。
清:属扬州府。民国:先后属淮扬道、淮阴行政督察区。县境解放时:属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
建国初期:先后属苏北行政公署扬州、泰州专区。
1953年1月:宝应隶属江苏省扬州专区。
1960年初:析宝应湖以西置金湖县。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宝应县隶属扬州市。
宝应也是秦朝最早的俊贤之一,名叫东阳县,比周边的县市都要早,与故称广陵的扬州市是同时代建县的,查阅帝王年号,唐肃宗开元二年改年号“宝应”,宝应是唯一有此殊荣的县城。
宝应历史上唯一一个状元叫王式丹,擅长诗文和医术,殿试是名列第五,康熙看到王式丹的卷子称赞为“文字绝好”,问群臣“此卷作头卷,天下人服否?”,群臣答“无有不服”,于是钦点为状元。
宝应,一个具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宝应”一名更是延续至今。
这就是我家乡的历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