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县历史名人

家乡区县: 连云港市灌云县

    灌云县十大历史名人 

      方楚湘(1878~1946)灌云县板浦人,家境贫寒。19岁起,屡试未成,乃转向新学,得亲朋之助,曾就读于杭州西子湖畔蚕学馆。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受张锡庚之嘱,购湖桑条3000枝,植于伊芦山麓之张庄,后省、县举办蚕桑事业,植湖桑若干于板浦北郊,终未果。光绪三十二年在乐群学堂任教数月;光绪三十三年考入上海师范,以教育、数理诸科成绩均优而卒业。光绪三十四年受聘于江山中学堂师范科任教育、数理科教习兼师范科主任2年。清宣统元年(1909)回乡,受聘为乐群学堂教习。民国3年(1914)执教于县第一高等小学,曾编印《算术五百题》,深受学生欢迎。

      鲍照 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

      宋长禄 (1896~1986)原名佛庵,灌云县东辛乡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出生于经营工商业兼务农的家庭。宣统三年(1911),进入中正精勤学堂五年级学习。他天资颖异,勤学好问,成绩优等。民国3年(1914)春,考入省立第八师范学校,英文、国文、算术三门主课成绩居全班之首,音、体、美科也成绩优异。本科二年级时,学年考试成绩13门课皆列第一。时八师叶惟善校长赠送其一部《辞源》,并免交学费10元(银元),对他以资奖励。及至三、四年级时,受业于清名举桐城派文人杨光弟,学业大进。他善诗,书画亦佳。他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八师后,先于八师附小(今苏光小学前身)任教,后任江苏省十一中学(校址海州)总务主任。未久,先后任南城小学、赣榆县立小学教员、校长多年。建国后,多篇教学论文发表在《江苏教育》等刊物上。离休后,钻研《资治通鉴》、写成《通鉴要录》,约100万字。1986年病逝,终年90岁。

      江问渔(1885~1961) 名恒源,字问渔,又号蕴愚,以字行。生于灌云县板浦盐河西江庄(原名墎廊生,现属东辛乡尤庄村),是著名的职业教育家。问渔少时家贫,但读书刻苦,16岁即考中秀才,19岁,考进省立师范学堂(后改为江苏两级师范),两年后,进本校优级师范学师范博物科;毕业时名列第一,被留校任教。辛亥革命成功后,任南京政府实业部科员,当时海州正酝酿分治,他积极参与,为灌云建县作了很大努力。不久,随南京政府迁往北京,任工商部职员。后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几所大学及中学教书,兼做《申报》记者。民国38年5月23日上海解放,江问渔率先欢迎解放军,并发表了讲话,陈毅很为赞许。接着,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委员,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华职业学校校长。1961年2月,江问 渔不幸病逝,上海市成立冶丧委员会,当时陈毅虽已离沪,但仍为治丧委员之一。追悼会由黄炎培先生致悼词,对江问渔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宋球(1884~1942)字夫如,别名天愚,灌云县白蚬乡人。光绪十年(1884)宋球出生于地主家庭。他聪明好学,民国初年毕业于海州中学堂,即从事教育事业,曾任灌云县立第二(伊山)第三(新县)及响水等高等小学校长和县教育科长,兼区教育委员会主任等职。民国18年(1929)他出私资、私房在家乡兴办私立五育小学。同时在兼管地方团董(行政名称)时,领导人民治水抗洪,击散股匪而为人们崇敬,在小柴墅盐河堆上曾为其立“捍卫乡闾”之碑。民国23年,他舍教从政,先后任第十区(在新县)、第六区《双港》区长。民国26年,与共产党人孙若溪等在伊山组织抗日动员委员会,任会长。

      吴辟初(1883~1943)又名德浑,灌云县南岗乡潘洼村人。出身地主家庭,喜习武,善打枪,因受土匪骚扰,组织武装自卫。民国28年(1939),他目睹祖国沦陷和日军的侵略暴行,拥护共产党抗日主张。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率领50多人,积极参加抗日活动,与敌伪开展斗争。先后担任县人民政府参议员、县士绅委员会主任、苏皖边区和淮海区参议员等职。 民国32年4月21日,日军从徐州调来一个加强营,与伪军四五百人,沿柴米河向东“扫荡”,企图追踪我抗日武装和县委机关。为了保存实力,县委机关决定从李恒庄转移到潘家洼,吴辟初积极配合。拂晓时,日军利用晨雾,进攻到潘家洼村边,用轻重机枪、小炮疯狂围攻。吴辟初不顾自己安危,亲自配合县警卫连牵引敌人,掩护机关人员撤走,直到最后他将撤出时,骑的小骡子被敌炮炸惊,吴辟初左胸中弹壮烈牺牲,年60岁。是年秋,县委、县0为吴辟初举行追悼大会,并为其树立镌刻“天地正气”的烈士纪念碑,缅怀纪念。

     刘震东(1897~1989)原名长春,灌云县侍庄乡刘庄村人。幼年就读私塾,后入小学,肄业于省立第八师范学校。40年代初,曾在革命先烈吴辟初家任塾师,思想进步。灌云南岗乡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投身革命,出任潘洼初级小学校长。民国32年(1943)8月,和民主政权教师一道参加秋训营学习,后被县教育科任命为南岗区中心小学副校长。解放战争期间,南岗划归东海县,曾一度任民政股长。民国36年,蒋介石发动内战,南岗地区被敌人占领28天,他随地方武装转移到涵洋河一带,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民国37年任灌云县文教科长,次年任伊山区区长。1952年春,0灌云县委责成他在县城伊山他办灌云县初级师范,初以灌云师训班为基础,招收初中班,后学校逐渐发展壮大为县第一所完全中学——灌云中学。他首任校长,在职15个春秋。他历尽艰辛,使学校越办越趋完善。1967年离休,1989年逝世,享年92岁。

      吴培均(1882-1961) 字翔甫,灌云县板浦人,晚清秀才。曾就读于南京优级师范(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前身),毕业后又入北京中国大学读经济学,毕业后获会计师执业资格,曾在北京北洋政府任农工商部佥事多年。时灌云同乡在京从政的,还有江问渔、汪鉴秋两人,周乡称三老为江大先生、吴二先生(后又称为“翔老”)、汪三先生,以示尊敬。当时翁文灏亦在农工商部任技监,两人交谊极厚。北伐胜利后,民国21年(1932),国民党政府在南京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蒋介石自兼委员长,翁文灏任秘书长,负实际责任,因邀吴翔老南下,任该会秘书。民国38年,全国形势急骤发展,吴翔老断然与-0脱离关系,留在上海等待解放。上海解放后,翔老不顾年近古稀,仍欣然赴北京就任中央人民0财政部参事,以了报效祖国的夙愿。1956年,吴翔老由中央财政部特准,以原职原薪回上海休养,1961年7月逝世,终年79岁。

      孙笃生(1898~1990)灌云县张店镇人(今属灌南县)。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出生于中小地主家庭。幼年读过私塾,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师范。民国12年(1923)加入国民党,并任灌云县农委主任。民国18年任灌云县第三区区长。因不满官场腐败,民国22年初辞去区长职务。同年夏,孙笃生开办连云汽车公司。根据地下党的意见,公安安排了一批爱国青年和革命同志。孙笃生还掩护和营救一些共产党员。民国26年夏秋,孙笃生在共产党的帮助和筹划下,卖掉汽车公司,购买枪支弹药,以公司的地下党员为骨干,招募一些进步青年,于民国28年3月组织一支实际由共产党控制的抗日武装。1951年,孙笃生调北京任全国盐业工会主席。1953年,孙受到错误处理,调任轻工业部驻天津办事处主任。1958年,调回江苏任省政协委员、副秘书长。“0”中,他拒绝提供任何伪证,保护不了不少老干部。1969年5月离休。1981年5月9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委员会撤销了1953年对他的处分,恢复原来级别(行政11级)。1990年4月3日逝世于南京,终年92岁。

      李味辛(1858~1928)名道心,灌云县东辛乡人。清光绪年间考中秀才,后在龙门师范就读卒业,为当时淮北盐区德望与才名并举的开明盐商。因捐资助学,造福桑梓,而深受人们的尊敬和怀念。民国初年,中正精勤学堂改为精勤学校,李味辛出任校长。建校初期,百事待兴,经费拮据,他毅然捐献出自己用巨资铺设的四排盐滩,作学校常年固定财源,解决了教员薪俸和办学经费的困难。他勤于职守,事必躬亲,使学校得以发展。为提高教学质量,他以每月50银元高薪,特聘学识渊博的前清秀才、日本留学生章沦清执教国文、数学等主要课程,使学生学业大进,后毕业生多考入省立第八师范。考中八师的朱仲琴、陈世德、邱鹤年3人,因家贫无力缴费,濒于辍学。他闻讯后,慷慨解囊,资助3人入学,一直至师范毕业。他热心办学,关心和爱护青年学子,在乡里有口皆碑。逝世后,教育家江问渔曾亲为题写碑文,以光美德。

tayler 东霓(2014-10-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