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东滨黄海,灌河口南岸的团港与响水县相连,西接沭阳、东海二县,南临新沂河与灌南县毗邻,北以卓王河、烧香河与连云港市海州、云台两区支界。地处东经119°03′~119°48′,北纬34°13′~34°38′之间。南北约44公里,东西约78公里,总面积1878平方公里(包括省属3个农、盐场)。 灌云自古人文荟萃,名胜古迹较多。大伊山脚下有距今6500多年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伊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中国同期文化遗存中一处具有完整葬法的原始氏族墓葬群。石棺葬墓遗址虽然在辽宁和其他地方已有发现,但大伊山石棺葬俗之奇特,规模之大,出土文物之多,内涵之丰富,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研究我国墓葬的起源、形式、葬俗及我国东部沿海及其与东南亚地区原始文化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置县时以境内南有灌河,北有云台山而命名为“灌云”。灌云县旧地为海州辖地,1912年废州立东海县。随即划东海县为东海、灌云两县。1934年以后,隶属于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东海区专员公署。1939年日本侵略军占领灌云县境,成立日伪县政权。1940年8月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灌云县政府成立,隶属于苏皖区党委第二地委。1941年曾一度改为东灌沭办事处,隶属于淮海专员公署。1942年6月,恢复灌云县政府。根据当时斗争需要,成立灌东办事处。1945年,裁撤灌东办事处。1948年11月7日,全县解放。1949年10月,隶属于淮阴地区专员公署。1983年3月,划归连云港市管辖。
灌云生态环境优越,生态城市特色日益显现。地貌以平原为主,地势由西向东倾斜,是苏北地区唯一的有山有水的县城。县内有七座低矮孤山,总面积6.45平方公里。全县耕地面积154万亩,人均耕地1.5亩,土壤总体特点是:粘、盐、板、瘦,95%的耕地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粮食、蔬菜等农副产品的品质都基本达到了无公害产品标准。灌云县属暖温带湿润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大气环境质量良好;境内水资源比较丰富,饮用水源水质较好;全县森林覆盖率达16.5%;交通噪声、区域环境噪声均达国家规定标准;灌云县为古海州属地,人文荟萃,古迹名胜较多,文化底蕴深厚。
名伊,一说名挚,号阿衡。商代莘(今山东莘县)人。是我国最早的美食家和创制中药汤液的始祖。伊尹先耕于莘野,后做厨师。他曾尝负鼎俎,以滋味(烹调术)游说于汤,商汤派使者以礼聘迎他,并拜为宰相,尊之为“阿衡”,他助商灭夏建国。汤去世后,他辅左外丙,任壬二王。任壬死后,其侄太甲无道,破坏商场法制,不理国政,伊尹将其放逐。3年后,太甲悔过,复归于毫。沃丁八年(约公元前16世纪),伊尹寿至百岁而卒。
县境伊芦山是伊尹晚年隐居采药的地方,此山因之得名伊莱山,后演变为伊芦山。《连云名胜一瞥》载:伊尹隐居此山,结茅为芦,故名。伊芦山草木葱茂,盛产药材,伊尹在此隐居后,便采挖药草,研究药性,搜集民间经验。曾作《汤液本草》,将药分为寒、热、温、凉4性,酸、苦、辛、甘、咸、淡6味。后世医家所言药性,皆从伊尹之说。《甲乙经序》、《简明中药辞典》等书均云伊尹精于本草药性,并创制汤液——药物加水煎煮取汁饮服的汤剂。《汤液本草·校后记》里尚提及《伊尹汤液》之书名。《吕氏春秋·本味篇》一书中,还以伊尹的口气论述了烹调术,认为调味之妙,正在于甘、酸、苦、辛、咸的巧妙配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