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寓”是寄居的意思。“流寓文化”就是古代的流放者与移民带来并产生的文化。古时广东潮州居东南一隅,地属百越,省尾国角,瘴疬甚重,虎豹鳄象等猛兽横行, 少数民族极其骠悍。许多官员被贬至此,韩愈便是其中之一。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人,唐代杰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潮汕文化属汉文化中的亚文化,是本地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又碰撞糅合了“泊来异质文化”的结果,从汉唐前的“南蛮之地”,到北宋以降“海滨邹鲁”的巨变,离不开韩愈曾播下的流寓文化种子。韩愈走后,潮人文化心态“二重性”日益凸现,主动接受中原与海外先进文化辐射,使得这个省尾国角之地人文鼎盛。
“潮州山水皆姓韩”
我们回到了唐宪宗元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819年,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因上<<论佛骨表>>,反对皇帝宪宗迎拜“佛骨”而被贬为潮州刺吏,家属被赶出京城,其十二岁的女儿也在路上去世。次时的韩愈遭遇一生中的最大挫折,心情极为悲伤。这时漳潮间刚结束了持续半个世纪的战乱“蛮僚啸乱”一百多年,虽生产得到一定的恢复,但社会依然闭塞落后。韩愈到了潮州后没有灰心丧志,在不到八个月就任时间里,切切实实的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因此他潮州百姓心中便有了崇高地位,甚至神化。宋代,城外那鳄鱼出没的鳄溪改名韩江,笔架山(双旌山)改称韩山,“潮州山水皆姓韩”。
其实,唐代被贬潮州的朝廷官员颇多,如张元素、唐临、常怀德、卢怡、李皋、常衮、杨嗣复、李德裕、李宗闵等,但却没有一个人在百姓心目中有如韩愈般的崇高地位。时隔一千多年,粤东潮梅地区的民众,从童颜稚子到鹤发老人,几乎个个知道韩愈, 甚至有的可以给你滔滔不绝讲上一的段故事。城里的一市民自豪地说:“韩愈对潮州贡献很大,他来之后,潮州人就开始重视教育,现在很多孩子都上了大学,你看巨商李嘉诚和国学大师饶宗颐都是我们潮州人。”
韩迹探幽
韩文公祠
我们来到韩文公祠,祠堂始建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经历了战乱与文革,先后迁移了三次。主体建筑在笔架山主峰,左右形成狮山、象山拱卫守护的格局。历代数十块的记载韩愈功绩的碑文与木匾依然存放在祠内,院内清凉舒适,树影婆娑,多少文人过客已烟消云散,只有花岗岩与木匾上的墨迹在潮汕庭院中幽幽散发着文气。
副馆长李春向记者介绍:“当年韩愈在潮州留下的遗迹甚少,但文献却比较可观,跟潮州有关的有《鳄鱼文》、《祭大湖神文》、《潮州谢孔大夫状》等十四篇文,诗有《别赵子》等三十四首。”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彷佛看到了遭遇人生大挫折的韩愈身为罪臣,却依然驱除鳄鱼,释放奴隶,重兴州学,发展农业,竭尽全力当好“潮人父母官”。
潮州古城与湘子桥
据《永乐大典.卷5345》中宋代方礻合《思古亭记》载:“潮阳古垒,旧传地居鸭湖……后州治移建于金山之麓。”鸭湖即是现在的潮州归湖,很可能是唐代潮州城的位置,到了宋代初期才把潮州城移到了金山的位置。从近年出土的文物看,晋唐潮阳的县城的位置也在铜盂临昆山一带,更有民间传说,当年韩愈把潮阳的县城迁到了现在棉城的位置。现在的潮州归湖一带还可以看到许多汉晋时期的墓碑。
而现在的潮州古城墙与湘子桥(广济桥)已经重新修缮,重现了明清时期“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的景致。湘子桥始建于宋代,至今有八百多年历史,它与石家庄赵州桥、北京芦沟桥、泉州洛阳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还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旧时还有民谣:“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
祭鳄台与“鳄渡秋风”亭
韩愈在来潮州就任路上就听到潮州的江里有鳄鱼为患。是他到任第一件事就是驱鳄,他写了《鳄鱼文》,用祭祀的形式向潭水投了一猪一羊,于是“鳄鱼迁于旧湫西六十里”,民间传说肯定有夸大的成分,他在挑选人才使用毒矢射杀鳄鱼前,做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动员会,以消除鳄鱼在人们心理的恐惧感,有带动了人们的杀鳄的积极性。至今韩江中游沿江乡村仍然传承着在春季游神的活动中,糊制纸鳄作为香船,由 “灵护尊王”陈尧佐驱鳄戮鳄的习俗。近年兴建的祭鳄台与“鳄渡秋风”亭已成为潮州旅游八景之一。
兴学与“不老音”
韩愈认为,对国家与地区的治理要“以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形。”他非常重视教育,在潮上任后很快启用了进士赵德重兴州学,此后潮州的教育事业便翻开了新的篇章。宋代达到人文鼎盛,宋端平以后,潮州每14人中,便有1人参加州一级的科举考试。潮州登进士者从唐代的3人,一跃到宋代的172人,明代会试登进士者也有160人。
另据《潮州三阳志》记载:“郡以东,其地曰白瓷窑,曰水南,去城不五七里,乃外操一音,俗谓之“不老”。或曰韩公出刺之时,以正音为郡人诲,一失其真,遂复不变。市井间六七十载以前,犹有操是音者,今不闻矣。惟白瓷窑,水南之人相习犹故。” 这里说的“不老”音是中州语,可以看到韩愈在潮州积极推广“当时的普通话”,“以正音为郡人诲”。
此外,潮汕地区还流传着许多与韩愈有关的传说与地名,比如城北的访问岭(风门岭)、走马牵堤、韩木、潮阳灵山寺留衣亭、普宁马嘶岩、潮州叩齿庵、昌黎旧治坊、丰顺“韩岽笼云”等,现在还有以昌黎命名的地方如昌黎路、昌黎路小学等。
韩愈几乎是成为多子母了
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生,潮汕文化研究学者陈景熙认为,在文学史上,韩愈是“百代文宗”,但在潮人心目中他是吾潮导师,甚至精神上的偶像,他重建州学,以“正音为潮人诲”。他推广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推广汉化的过程。宋代,崇韩的达到了高潮并延续了下来。崇韩情结中大部分是士大夫和地方官,而崇韩情结在百姓间演变为民间信仰。
清人檀萃《楚庭稗珠录》记载:“潮妇求子,必于文公庙。庙祀处处有之,有求无不应者,每春花吐艳,秋卉蜚香,少妇牵衫,明姝挈袂,三三五五,左左右右,伏于阶,切于几,小拜肃拜,错立离位,或默祝,或声祷,掷杯王交,摇签筒,带怒以赤贞,含羞而笑,一而再,再而三,纂珠曳地,簪玉摩埃,严之如阿姑,亲之如阿奶,真视公为多子母矣!”
用韩文化打造“古城文化旅游区”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韩文化是潮州旅游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潮州很重视韩文化的这个品牌的打造,外地游客日益增多。潮州旅游局郑副局长向记者介绍:“近年,潮州修缮修复并配套完善了许多旅游吸引物,如韩文公祠,古城墙,湘子桥,牌坊街,甲第巷等。2000年潮州美食节期间,举办了"韩祠千年庆"活动。2001年举办了韩学研讨。现在韩文公祠、古城墙、湘子桥、牌坊街、甲第巷与其他古民居等老建筑行成了一个以古城文化旅游区。潮州文化离不开韩愈推动本地文化的发展。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韩祠也是主推的重点之一。近几年,我们和与韩愈的故乡河南孟州加强了合作,从韩学研究与旅游的合作。2005年旅游局倡导下举办了'活力广东-韩愈故乡行'活动,更是吸引了800多位市民参与。”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