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花落漫同论,
雨露栽培在本根,
预卜春风红杏好,
一枝今已出花园”
----------温应广《南澳竹枝词》出花园
在花园里长大的潮汕人
成人礼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各个民族都有所不同。潮汕的小孩一到了15岁则要举行成人礼---出花园。关于出花园的来历,潮汕人都说是:“祖上一代代传下的习俗”。至于怎么来的,大都说不清楚,也没专家考证过,目前尚无定论。潮汕出花园的仪式也很复杂,与周代以来汉族正统的冠礼与笄礼又差距甚远。不妨进行大胆的探索,得出的结论让我震惊:潮汕人竟是一个曾以花为图腾的民族。
各地出花园仪式有所差异
“十里十乡,一乡一俗。”潮汕各地都有出花园的习俗,但有所差异。先来看看我调查过的一些地方。在潮州市区和汕头市澄海区,有的选在七夕,有的是“摔杯”选吉日。父母采来12种不同鲜花,浸在水里给孩子沐浴。要穿新腰兜,白内衣,穿红木屐。兜里会放着12颗桂圆干和2枚“顺治”铜钱。还要在床上祭祀“公婆”,不能见生人。各种讲究上百种,父母给孩子穿肚兜,时候要说很多吉利的话。那天不能打骂孩子,有的还得吃乌鱼。在汕头牛田洋的大场村,出花园那天男孩要穿红肚兜,女孩腰绑红绳,穿红木屐,不能出门,不能见陌生人。汕头公园头华坞路一带,出花园者,男的吃鸡头,女的吃鸭头,穿新衣,穿红木屐,不能出门。 在揭阳渔湖镇京冈村,15岁七夕那天小孩子们都穿上新衣,去外面游玩。 普宁一带,出花园爱吃猪肠猪肚,并邀请小朋友一起吃,祝贺出花园者“换上成人的肠肚”,并祭祀“床脚婆”。粤东梅州市区也有此习俗,但不是每个家庭都有。孩子16岁“入花园”,19岁“出花园”。入花园时买一束花,然后带上“三生”(猪,鸡,鱼)去祭祀。出花园时,则要带着纸做的花园模型去祭祀。 祖母介绍,在上世纪30年代的潮阳棉城,孩子出花园也得穿蓝色的特定服装,在穿上红肚蔸,坐在竹篾做的“湖”里。 传说在旧社会,潮汕家庭很多早婚早育,有的15岁结婚生子,结果便是抱着孩子出花园。 如今汕头市区的出花园仪式有的遵循潮州传统的复杂仪式,有的有所简化。最基本的穿新衣,不能走出家门,吃鸡肉,宴请亲戚朋友。
“出花园”不是源自冠礼
潮汕人说“十五成人,十六成丁”。“出花园”史书上少有记载。大都学者都认为出花园这习俗源自冠礼。但我认为这一说法有失偏颇。我们先看看潮汕古代地方志关于冠礼的记载。
清嘉庆《澄海县志》记载,本地以往的志书没有冠礼的记录,当近习俗是孩子离开襁褓就加帽,到了四五岁时候蓄发,“长为总角”。在结婚前备好冠巾,让主持人道祝词,给男方加冠,冠巾由族长授予。此俗仅在士大夫家庭中偶有举行,平民无此俗。 女子则在将婚,用笄把头发簪上成髻,就是及笄,不论贵贱都这样做。
清光绪《海阳县志》记载: 冠礼、婚礼、丧礼、祭祀,多按照朱熹的《家礼》,可是冠礼却只剩其名,普通的百姓家不知道是什么。
清光绪《饶平县志》记载:(男孩行冠礼)按饶平的习俗,得选吉日招待宾客。给孩子梳理头发,推选德高望重的人赐字,受冠礼者都得拜谢。有送来贺礼的,也都得拜谢。虽然说简化了,但也不失古意。女子即将结婚时,行及笄礼,并赐字,仪式如同男生。
清光绪《潮阳县志》记载,《唐志》说冠礼废除很久了,但女子则有行笄礼。即将结婚时候,选择吉日在厅堂前拜祭,坐在圆笪里(晒粿用的竹蔑筐,也称“湖”)母亲给女儿输理新髻,说些鼓励的话好,称之“上头”。但是作者发现潮阳男子即将结婚时,也是同日行冠笄礼。都是冠礼遗俗。
潮汕人大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出花园,但当我深入了解民间信仰时了解到了一些线索。老人告诉我认为,小孩15岁前,其灵魂一直生活在花园里,并由花神的所保佑,人们称为“花婆”或“花公花婆”,小孩出生时候要在床上或者床下安上其神位。所以,花神有了另外的称呼“床脚婆”。到了15岁特定的日子,要举行一个特别的仪式,把小孩“牵出花园”,并把神位移走。
然而出花园并非粤东所特有,在南方其他地方也有所分布。《南越笔记》记载:"越人祈子,必于花王圣母,有祝辞云:´白花男,红花女。´故婚夕亲戚皆往送花,盖取诗´花如桃李´之义。
可见,潮汕人的出花园的仪式汉族的传统冠礼决然不同,但不排除受到冠礼的一些影响。
南方地区的“花园文化圈”
潮汕出花园仪式疑源自福建莆田
然而出花园并非粤东所特有,在南方其他地方也有所分布。《南越笔记》记载:"越人祈子,必于花王圣母,有祝辞云:´白花男,红花女。´故婚夕亲戚皆往送花,盖取诗´花如桃李´之义。
"闽南一带16岁孩子要隆重举办16岁生日,也有的称为“牵出花园”或“出花园”,和潮汕的习俗类似。在福建莆田市湄洲岛,男子在l5岁时,要做出花园,习俗和潮州及澄海接近。男孩子用l2种鲜花洗浴,希望在一年12个月中生命如花;红肚兜里装着12颗桂圆和两枚“顺治”铜钱,希望孩子大富贵。 “出花园”成年礼俗被列入莆田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潮汕人的大部分是宋明时期从福建莆田迁徙而来。很有可能出花园这一习俗是来自莆田。
广西壮族也有"出花园"
在广西壮族传说中,“米洛甲”是一花神,也称花婆。她屋后是一座花园,人都是从这里的花转世。壮族妇女生下孩子,就要在床头墙边立一个花婆神位,再由外婆去插上一野外采来的花枝。床头的花婆神位是孩子的守护神。孩子16岁成人礼时候要做“出花园门”仪式,宴请亲戚朋友,之后才可移走花婆神位。
广西毛南族则有“求花还愿”的习俗。毛南族认为,有花神住在花山上,人的灵魂是花山里的花,花神保佑着花山里的花,掌管着转世轮回。一旦人有了孩子便要举行傩舞等仪式还愿。 有的要求子也要向花神许愿。
湖南,贵州的少数民族中也有类似的信仰。在壮,侗,布衣,仫佬,毛南族中尤为流行。传说,人的祖先住在美丽的花林中,这座花林为四位花林女神看管。世上的人都是花林中的神花,只有经过女神同意,女人才会怀孕。湖南常德地区的土家族和汉族,儿童在满三,六,九岁时候,要请巫师为小孩“渡花树关”。
15岁前灵魂在花园里
广西京族小孩或者成人生病或出现意外,会请巫师,看主人在花园里花根是否强壮,苗族也有巫婆观花的习俗。这些习俗在潮汕存在,如果潮汕人想与去世的亲人沟通,通常会通过巫婆,巫婆魂魄进入花园与去世的亲人交流。
潮汕童谣中有一首《关神曲》就有描写。其中的一段为“顶桥人拔剑,桥下人喊娘。前人喊娘娘勿听,后人喊娘轻轻行。借问“同身”去第块?我去花园探亲戚。踏入花园花园香,踏入魂宫看亡人。踏入书房掀书册,书册看了面带红。”
潮学专家陈景熙怀疑,潮汕“做冥斋”“做功德”的仪式中,“散花”程序也许与这种信仰有关,师公手捧盘子,盘中装着花型剪纸,一边唱,一边散花“散花”中,反复出现的一句唱辞,就是“今宵散了亡魂花”。
在潮汕,一旦婴儿在睡觉时露出笑容,老人就说是孩子的灵魂正在花园里玩耍。而正在睡觉的小孩,老人会嘱咐是千万不能在小孩脸上乱画,因为此时灵魂正出窍,等下灵魂回来看到自己躯体的脸上被乱画,便不想回原身,小孩醒来会不象他本人。也有的夫妻有生育有问题,便可能老人告诉他花园里不干净,得去"拍花园敬"(打醮)。花公花婆出巡时,很多人为求子会去抢花。
潮汕人:从花里出生,去世变蝴蝶飞走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汉族为龙,畲族为猎犬等等。在台湾有些地区孩子在15岁的七夕时,答谢七娘妈。民间认为:孩子在15岁前是由天上的仙鸟“鸟母”看顾长大的,“鸟母”则是由七娘妈所托。潮汕也有“姑嫂鸟”传说,大意是人遇到老虎攻击,变成鸟上树。这应该是古人鸟图腾的遗存。
潮汕人认为人去世后,其灵魂则会化为蝴蝶或者飞蛾,在某天会回家看望亲人。有的地方称黑色蝴蝶为“死人蝶”, 是不能碰的,否则有晦气。这可能古越人蝴蝶崇拜的遗存。
华南地区的花崇拜信仰可以追溯到华胥国。在中国上古时期,华夏的“华”就是“花”,“帝”与“蒂”相通。 玛雅相形文字中的“花”与“帝”为同个字。陆思贤先生说:“华胥也即‘花醢’,今言‘花蜜’,华胥义为光华而又甜蜜的花朵,伏羲氏的母族是一枝花。伏羲一作宓牺,宓一音蜜,概有袭母名之意”。
我们可以猜想,在六七千年前,也就是黄帝炎皇之前,陕西有一个华胥国。他们生活在鲜花盛开的树林和平原,以花为节日,以花为图腾。由于战乱,他们一部分人南迁到华南地区,与百越族融合,成为百越的一支族群。也是壮,侗,布衣,仫佬,毛南族的先民。
又过了几千年,从中原迁徙到福建莆田,再迁徙到潮汕的过程中,和花图腾,蝴蝶图腾民族融合,形成了今日的潮汕人,而花图腾部落的出花园仪式则被潮汕人,壮,侗,布衣,仫佬,毛南族人等族群保存下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