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位于武汉市硚口区,昙华林位于武昌区螃蟹岬附近,昙华林拥有许多近代名胜景点。也有很多的小清新风格的咖啡店、小吃店、花店和小礼品屋。也具有很文艺气息的小型图书屋。相信周末和节假日是青年男女、全家出行观光、拍照的好地方。如果你周围有地铁或者轻轨的话,可以乘坐轨道2号线从螃蟹岬A1出口出发就可以到达这么一个具有文艺气息、充满小清新情调和历史风味的地方。
昙华林,属武昌西部,位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旁边,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南麓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
现昙华林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在武昌昙华林看到近50米的小巷围墙上,昙华林老建筑、辛亥革命史喷绘画卷栩栩如生。据了解,园区总面积104公顷,文化底蕴丰富,分布着优秀历史建筑和遗迹52处。昙华林老街.仁济医院,西式教会医院,是最早为英国基督教伦敦会慈善机构杨格非和中华基督教会创建的医院,也是近代西方医院传入武汉后保存完好的医院。
仁济医院原名英国伦敦教会医院。这所医院与一位英国传教士杨格非的名字联在一起——1861年,该教士在与昙华林临 近的戈甲营建礼拜堂,尔后开设诊所和义塾为教众和附近的居民服务;7年后,传教士将诊所和义塾迁至昙华林并加以扩建成;1883年正式改名仁济医院。医院 的建筑是中西合璧式样的砖木结构,既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廊柱,又有中国式样的下沉回廊,附楼石拱门的浮雕图案也很别致。
文华书院,由美国圣公会创办于1871年10月20日武昌,初为男童寄宿学校,名叫文惠廉纪念学堂,中文校名为文华书院,英文名Boone Memorial School。
1890年增设高中,成为六年制完全中学。1901年翟雅各任院长之后,发展迅速,1903年又增设大学部, 逐步发展成文华大学。1924年改名为华中大学。1951年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华大学的化学、国文两系与私立华中大学等高校合并成立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即华中师范大学)。 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一直至今。
该建筑为省内独有,且是鄂校园中兴建最早和使用时间最长的礼拜堂。辛亥革命期间,日知会成员刘静庵、胡兰亭、余日章等在此宣传反清革命思想。1906年,由张统一作词、余日章作曲的《学生军军歌》在此诞生。
文华公书林辅楼书库(文华大学)位于昙华林138-139号,建造于1920年前后,为平面方形、三层,砖木结构,坐南朝北,越街正对夏斗寅公馆大门(已拆)。建筑原为文华大学公书林(公共图书馆)书库,是湖北武汉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为历史优秀建筑保护单位,现存的书库便成为见证图书馆事业发展历史的实证了。
翟雅各健身房建筑位于湖北省中医药大学校园内,以原文华大学首位校长翟雅各(英)的名字命名,建造于1921年,系混砖木结构 中西合壁二层建筑,中式屋面,西式屋身。该建筑所在地原系美国基督教会圣公会创办的大学,1871-1903年称文华书院 ,1903年在美注册为文华大学,在1924年并入华中大学,1952年为华中师大,现属湖北中医药大学。古建筑及旧址昙华林32号是一栋独门独院欧式洋楼,保存较完好,在这里曾经拍过电视剧。从门里看天井,彩色玻璃、雕花栏杆,无不显示出异国情调。共进会领导人刘公,在这幢老房子里,领导赵师梅等湖北工业中学堂的三位青年学生,设计制作出了辛亥革命军旗——“九角十八星旗”。
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位于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内,系国初年的学校建筑。1938年,国共合作,政治部迁入武汉,三厅在此成立,郭沫若任厅长,属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直接领导,在此荟萃了文化界精英300多人。三厅当时的用房大多已毁,仅存砖木结构二层楼房一幢,为当年工作人员住房。
十四中校园为湖广总督林则徐兴建的丰备仓遗址,1903-1907年,张之洞先后开办公立小学和中学堂,1912年为省立第一中学,现产权属第14中学。
花园山严格的说是一个小山包,山上树林茂密,东、南面都有小路上去。因为附近有湖北中医药大学,所以不时会看见一些坐在草坪、树下和石阶边勤奋的读书郎。
花园山教堂(加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花园山上的加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是一幢保存完好的建筑。原建筑分为礼拜堂和修女居所两部分,总部设在罗马。1868年该修女会应湖北教区主教明位笃邀请,派遣人员来汉。在花园山置地创建分院,开办教理班、工艺所、育婴堂等公益性事业。
育婴堂万婴墓位于花园山2号,建于1928年,为砖木结构建筑。该堂由艾原道主教创设,委托德籍女士主持,开始将收进的婴儿送到 堂外,雇请奶妈托养,成活率较高。以后不断发展,集中堂内抚养。1929年圣若慧善功修女会成立,其主要工作就是管理本育婴堂。“1951年该堂大量死亡 事件被揭露,引起社会各界愤慨,6月4日政府接管该堂。”修建万婴墓,掩埋在山上搜集的白骨,铭刻碑文。现为市儿童福利院。该地修建的万婴墓,并立“死难婴儿纪念碑”,有张平化等领导同志题词,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翁守谦故居1912年位于昙华林75号,建造于1895年前后,为二层砖门结构,原有结构及形式均有较大改变。
沿革:原为清末北洋水师翁守谦住宅,是1895年前后购置的房产,现为私人住宅。翁守谦,福建人。曾是北洋水师官员。甲午战争中兄弟多人战死。作为幸存的翁公,后来弃官隐居于此,潜心修佛,大概是为了寻求心灵的一份长久的安宁。
瑞典教区旧址1890一个拱门口,里弄内的房子可以看到房屋旧时轮廓。这些建筑是2层和4层的砖木结构。当时基督教瑞典行道会创立瑞典教区,在武汉成立湖北总会,驻地就选在此。此后行道会在武汉先后建教堂、主任牧师楼、真理中学等,当时瑞典教区的武汉信徒之众。抗战期间,汪精卫在武汉成立伪政府,瑞典驻华领事便一度将领事馆迁到这里,不仅处理本国外事,居然还代理英美等西方国家与汪伪政府的事务。
石瑛故居:石瑛先生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和忠实信徒,是欧洲同盟会支部的创建人、负责人,为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石瑛在创建国立武昌大学任校长时,始在武昌区三义村置私人住宅一幢二层小楼。故居是辛亥首义革命前辈在武汉市内难得的一处故宅,对研究和展示辛亥革命历史和武汉名城发展轨迹具有极高的价值。这幢房子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曾有董必武、陈独秀、陶铸、李四光等名人来往。
朴园是著名国学大师、教育家钱基博先生(钱钟书之父)的故居。朴园诞生于1936年,是当时的私立华中大学(现华中师范大学)修建的新公寓之一。它的第一位主人是碧眼勾鼻的美国教授。那时和朴园类似的小楼有近百栋;抗日战争中,这里一度成为日军的宪兵司令部,房内也改成了可以推拉的日式门廊;到1946年,钱基博走进这栋历经更迭的小楼,成为住户之一,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11年。 钱基博过世后,这里逐渐变成了学生、教工的宿舍,最多时两层楼里住了20多户人家。
钱基博所居住的房间被改造成了“艺术沙龙”。如今在深沉的咖啡色背景中,考究的桌椅摆设和野生的芦苇蒿草相映成趣, 保留原貌的壁炉和仿古的吊扇、窗户遥相呼应,在这里,艺术的典雅向历史的沧桑致敬,它们一见倾心的邂逅立刻迸射出了无限风华。老师和学生都乐于沉浸在这里 所营造出来的氛围当中。曾有湖北美术学院的教授说:“师生在这里聊艺术,常常会聊得忘记了时间。”如今,小楼门口,那棵300多岁的朴树树阴垂青,把窗口染得碧绿。2005年3月4日,在武汉市政府公布的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目录中,钱基博故居被评定为一级保护建筑项目。
徐源泉别墅位于昙华林141号(公认的徐源泉公馆坐落在武汉新洲,并非此别墅),现存三栋建筑,建造于1930年前后,甲栋为西式(法国别墅)风格双层建筑,乙栋为中式风格单层建筑,丙栋为中式砖混结构庭堂建筑,半山有琉璃瓦六角亭。三处建筑保护较好。三栋建筑皆为徐源泉当年房产。文革前为武汉军区胜利文工团用房,现为武警医院家属住房。
崇真堂位于戈甲营44号,是由基督教英国伦敦会的杨格非牧师于1865年兴建的,它是外国列强在武昌建立的第一座基督教堂。1924年,该教堂经过维修保存至今。 该教堂主体是一座平面拉丁十字形的单层哥特式建筑,可以同时容纳200人做礼拜。崇真堂的兴建,象征着基督教(新教)传入武昌的历史开端。如今,杨格非牧 师在武汉兴建的教堂除了崇真堂外,其他的都消失了,崇真堂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加突出。
瑞典教区穿过昙华林中部一个中式的门楼(见左下方),有一组北欧风情的建筑物(共四栋,右下方为其中一栋),它建于1890年。是瑞典神职人员、瑞典驻武昌领事馆(当时武昌惟一的外国领事馆)人员住宅区。
花园山天主教教区为意大利、英国天主教区,位于昙华林街中部以南的花园山山顶上,是所有昙华林历史遗迹中面积最大,同时存留建筑物最多的文物区,目前共有四座宗教建筑 物。一是位于湖北中医院内西边的嘉诺撒小教堂,建于1888年;二是1880年有意大利主教江成德设计修建的主教公署大楼;三是花园山天主堂,1891年 修建,据说同武汉市上海路的天主堂为姊妹堂;四是1928年由武昌主教艾原道创设的育婴堂大楼。
从穿过花园山的胭脂路左侧上山,沿着湖北中医院职工住宅区的小路前行,几经辗转,在一片废墟之中,孤独地矗立着一栋破败的老房子。从外墙上依稀可见的雕花装饰,以及大门结构,可以看出是欧式建筑,多年来在这里任由雨打风吹。这就是嘉诺撒小教堂。其他老建筑有榆园、孙茂森花园、昙华林34号、昙华林81号、教士公寓楼等.
大家如果对我所介绍的这个地方感兴趣,不如亲自去一下。也可以关注我的个人能力秀主页:Agentfeng;微博:喜欢斯凯的Agentfeng;微信:confidenttalent;QQ:514260475。给我留言或与我互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