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位于临潼区境内,属于秦岭支脉,海拔1256米。远望骊山松柏满山, 一片苍郁,实像一匹纯青的骊马, 美如锦绣。每当夕阳西下,骊山在斜阳的映照中涂上一抹红霞,非常美丽动人,人称“骊山晚照”。
在骊山西绣岭第三峰偏东北约150米处,有一座雕梁画栋,晚上又能见到张灯结彩的四角亭,上书“晚照亭”三个字,游人每到此地都要停下来认真欣赏一番。“骊山晚照光明显”被列为关中八景之一,可见它不是等闲之“辈”了,它给世世代代流下了许许多多神奇古怪的传说,无边无际的遐想、激动人心的企盼。构成骊山晚照主要与这里的地势低凹,三面如圈椅形位置是分不开的,同时还有茂密的古柏雪松为基础。仰望骊山,三峰如三个梯节,步步蹬高。站在东南山顶再向西北俯视,三峰又形成了由高到低,峰峰怀抱之势,特别是一个直下急起的大陡坡到晚照亭附近一下减缓到10至30度左右,这块较为平缓的斜面,是大雨过后饱含浓浓水珠的云雾挤满了松枝柏杈,在这三面来风都吹不到的地方能安安稳稳地休息一下。此时若遇夕阳照射,云雾中的三棱镜晶体水珠通过相互折射,就形成了这一千古奇观。在历史上,关于赞美骊山晚照的佳作很多,清人杨晃明看到骊山晚照后,兴诗赞道:“丹枫掩映西阳残,千壑万崖画亦难。此是骊山真面目,一生能得几回看。”骊山自古以来以苍翠秀丽为美,但是千美万美,美不过夕阳沐浴下的骊山晚照。尤其是夏日午后,暴雨初晴,天蓝蓝的,云厚厚的,山湿湿的,夕阳一步一步往下移,好像摄影师在调换着胶距镜头。当残阳光波对准这里的云雾时,红光一片,层林尽染,四周泛起了七彩光环,在天幕衬托下,与晚霞相映生辉。峰谷相间,斗折婉蜒,状若骏马,腾空奔驰。置身骊山,如入蓬莱,恍若仙境,妙不可言。更奇妙地是,骊山晚照还因不同季节、站在不同方位,加之游人持有不同心理状态和对大自然的不同审美观点,都会得出对骊出晚照的众说纷云。唐代诗人王维描绘骊山晚照的诗句是:“汉主离宫接露台,秦川一半夕阳开。青山尽是朱旗绕,碧涧翻从玉殿来……”,因而“骊山晚照”因而名列“关中八景”之一。
我的家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土生土长在这里,这里一直是我心中最初的留恋!我爱这里的一切!这里一直在默默等待,期待你的青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