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化隆(二)

家乡区县: 化隆回族自治县

藏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一个历史悠久、人口较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地。藏族在青海主要分布在玉树、果洛、海南、黄南、海北、海西六个自治州。藏族是青海省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居住最广的一个民族。
藏族人的生活习俗一般以手抓、奶茶、酥油为主食。他们还是一个能歌善舞、热情奔放、喜爱运动的民族。每当夏秋季节,在草原上水美草丰、牲畜膘肥体壮的时候,他们都要举行各种欢乐的草原盛会。届时,人们选择地势平坦、水草茂盛、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
方作为会场,然后合家老少带上帐篷,赶上牛羊、骑上骏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参加各种活动。
帐篷·庄廓·碉房·碉楼
青海藏族居住的地方,大都在海拔3000米至6000米的高寒地区,所以被人们称为“高原上的强者”。藏族的居住因地而宜,各不相同。以游牧为主的藏族一般都住用牛毛织成的黑色的藏帐,个别地方也住用毡做的毡房。帐房结构简单,轻巧方便,中间用一根长而细的木梁,两头支上八根短而硬的木杆,四周再架几根小柱,然后将牛毛帐搭在上面,周围用木桩钉在地上即可。这种帐房雨水不渗,风雪不侵,冬暖夏凉,宜于搬迁,是游牧民族的理想住所。帐房内中央是泥巴垒成的锅灶,两侧是住宿的地方,一般是男右,女左,正中供奉佛像及经典,陈以铜、银制成的净水碗和酥油灯。地上多铺牛羊毛织成的毡毯及皮张等。待客时,男客一般坐右上侧,女客坐左上侧,主人坐左右下侧,便于招待客人。以农业为主的藏族同汉、回、土族等民族一样,一般以自然村为单位聚居在一起,住居同汉族的庄廓相同,只是内部装饰、摆设略有不同。如房顶上、墙头上或院内挂印有麻尼经的白、蓝布小旗。在玉树、果洛、黄南等一些峡谷地带的小块农业区,有一种称之为“碉房”的房屋。这种房屋的内外墙全部用片石和泥巴垒砌而成,外墙用石,其厚度都在一米左右。房屋多系两层的平顶建筑,个别也有三层的。下层为牛、马、羊等牲畜圈和杂用房,上层则为人的住室。房屋门窗很小,象碉堡的枪口,因而室内光线暗淡。房屋的椽檐、窗户及大门,施以重彩,颜色鲜艳,平时窗户外挂有白底黑边的帘子,富有民族色彩。碉房大都依山就势而建,高低错落,左右参差,远望犹如层层堡垒,颇为壮观。而在果洛班玛一带,当地藏族群众却居住着独具一格的楼房──碉楼。这种房屋大都修建在向阳的山坡或山顶上,上下分为三层,多用石头和木料砌筑而成。一楼主要用于圈养牲畜,或存放烧柴,二楼为居室,三楼一般贮藏东西。有趣的是,从楼下到楼上,每层都有一个形似天井的方孔,楼梯是一种用圆木做成的独木梯,圆木上砍有一个个可以踩脚的台阶,供上下走动。楼房四周全部用石料砌筑,并留有小窗,房内光线暗淡,比较阴森。只有二楼和三楼朝阳的一面建有一块不大的阳台,阳台周围筑有半米多高的围墙。平时,家里人都在阳台上休憩,或者用来晾晒东西。这种碉楼造型奇特,独具一格。
婚 礼:青海的藏族男女青年婚前交往自由,但婚嫁一般都要经过媒妁之口。据说,这是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托媒向唐朝求婚后遣留下来的风俗,所以沿袭至今。一般都是男家托媒到女家求婚,女家应允后,媒人即回去复命,然后从男家拿几瓶酒,到女家同其父母及亲房叔伯等同饮,算是定婚,并当场议定财礼。过去送财礼,都是以牲口为主。男家根据家境情况,或成百只牛羊,或几十,或几只都可以,择吉日,先送一半,临娶时再送一半。女家回送马、氆氇、狐皮帽、牛皮靴、红布腰带、头巾等礼物。现在大部分聘礼都是布料、现金、衣物等。
在藏族地区,青年男女多为自由恋爱,父母亲友一般不加干涉。至于求爱方式,或袒露,或隐晦,因人因地而异。有的以歌抒情,互吐衷肠;有的地方则抢姑娘的帽子、戒指、头巾等物(若姑娘不愿与其相好,可直接或托人要回。如默不作声,或直言相约,则是愿意结交朋友)。得到姑娘的应允后,小伙子可到姑娘处赴约。承受着频繁的约会,双方的感情不断深化,互赠信物,并向自己的父母表明心愿。在得到双方父母应允后,才能送聘礼,商定婚期。如不同意婚事,青年男女可私奔他处,等说服父母后,男方只向女方家送上奶牛、羊,便得到承认。在有些农牧区青年男女的婚姻,一般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要形式。当男青年看中姑娘后,便请媒人带酒、哈达等物前去说媒,女方同意婚事,则饮其酒,受其礼;否则,婚事告吹。女方允亲后,媒人再次带酒等去女方家商定聘礼。聘礼多寡不一,但一般不宜太多,以免近邻亲友议论。送过聘礼,可根据男女双方生辰选定吉日,准备成亲。也有的地区盛行由男女双方私下约定,出走成婚的习俗,但近年来逐渐减少。
婚期前一天,男方派婚使和媒人携带酒、哈达等物(乐都地区则带一支系有哈达的箭)到女方家迎娶新娘。是夜,女方家则为姑娘进行宗教洗礼,梳妆打扮。有的地区还有骂媒人、戏婚使等习俗。次日,新娘拜过家神、祖先及父母,伴娘搀扶新娘上马。新娘在伴娘的陪伴下哭嫁,然后随送亲者、媒人及婚使等一同起程。
在新娘一行到达男家之前,男方派人在离家不远的地方设路席,敬酒致意(玉树地区则举行交接新人马缰仪式,路旁横拉彩带,双方歌手以歌竞赛,若迎亲者唱不过对方,则敬酒致意。直到最后说服,这才剪彩,新娘下马)。当新娘来到门前,男方将撒有青稞、羊毛的新白毡铺在新娘马前,为媒人、送亲者献哈达,敬酒。妇女们扶新人下马,用奶汁为新娘洗脸,打醋炭(玉树地区过“燎火”),以洁身清垢,除灾避邪。入门后,喇嘛诵经祈祷,新娘新郎拜天地、家神及父母。礼毕,新娘入洞房,宾客入宴席。东部农业区宴席多设在羊圈,人们席地而坐(地上铺有草、毡等)喝奶茶,吃油果。有的地区端上面食,讥讽宾客,因是习俗,宾客全不介意。饭后,举行谢媒,女方为婆婆献“九毛救拉”(手工缝制的棉长袍)。最后宾主暖酒畅饮,双方歌手尽献歌技,歌声笑语彻夜不绝。从次日起,男方家属轮换宴请宾客,馈送礼物,延续三两日方毕。
在有的地方还存在不同形式的“抢亲”习俗。在藏族古老的传统中,以为姑娘出嫁不经过一番抢劫,说明姑娘相貌不出众,或没人要。因此,要经过象征性的“抢亲”,来显示姑娘身价不凡。
节 日
藏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藏历新年、六月欢乐节、拉伊会、亮宝会、雪顿节、萨噶达瓦节、汲桑介曼曲、鲁热节、插箭节、祭拉卜孜、祭佛节、望果节、赛马节和塔尔寺四大观经会(又称如来四大经节,在农历正月、四月、五月、九月、)、酥油灯会(灯节)、晒佛节、燃灯节等,有的地区也过端午节和八月中秋节。
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为了欢渡佳节,人们从旧历年十月初就开始作各种准备工作,如磨炒面,打酥油,炸果子,做新衣,办年货等。农业区藏胞还要扫房整院,粉刷墙壁,张贴年画等。除夕之夜,藏族人家也吃团圆饭。这顿饭须全家人(除非远走在外)都到齐了才能吃。有的地方过年还兴吃面团或煮饺。
大年初一,多数藏族人家不相互串门拜年,而是从一大早起来,就换上新衣,洗梳打扮之后,全家坐到一起关门道吉,互致敬意,祝愿吉祥如意。也有的地方的人们,吃过早饭后,怀揣酒瓶,成群结队,走家串户,去给全村人和亲朋好友去拜年。
欢乐节,一般都在农历六月中旬欢度。这时,草原上水草丰美,牛羊肥壮,气候宜人。藏族牧民身着盛装,带上食品,驮上帐篷到草原上安营扎帐,举行对歌、射箭、赛马、赛牦牛,摔跤、拔河、登山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

服饰和发式:现在,除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的青年多着汉装外,青海藏族不分男女老幼,一年四季均穿藏袍。藏袍一般都具有长袖、大襟、宽腰、无兜等特点。根据用料的不同,可分为羔皮藏袍、皮毛藏袍和布料藏袍三种。皮毛藏袍用鞣好的老羊皮缝制,衣边饰以布条。果洛等地的男袍用一掌宽的黑布缝边,再镶缝一寸宽的白布。而女袍则用大红和黑布缝两道边,大襟下摆用同色布块镶成旗角。玉树地区则用黑缎子或布缝边,并镶以氆氇、红布等。羔皮藏袍是走亲访友、节日集会的礼服。一般都配上黑、褐等色的缎面,下摆及大襟等处镶以水獭边、锦缎等。皮制藏袍的衣领大都用羔皮、豹子皮等质地较好的皮子缝制。牧业区地高气寒,因此毛皮藏袍四季皆用。而农业区则一般穿布料藏袍。布料藏袍有单、棉两种,根据气候变化更换。穿着藏袍时,将衣领高高提起,腰间系上腰带,使怀与腰背都形成大行囊。袍内配穿一件黄、白、咖啡等色的衬衫。天气暖和,或参加劳动时,则脱去衣袖,束在腰间,极为方便。

夏天,青海藏族都戴礼帽。礼帽边宽,既可遮日,又能防雨,一物多用。少女、少妇则喜欢在帽沿上插束彩绸花。冬天一般戴羔皮帽和狐皮帽。狐皮帽呈喇叭形圆筒,后开叉,帽沿上翻,皮毛外露。帽顶用各色彩缎做成。果洛地区用大红、黄、绿等色的毛呢做成大小层次分明的圆顶。

藏靴式样不分男女,一般用黑牛皮做靴面。靴腰则用红牛皮或氆氇、石羊皮等缝制。毛毡做靴里,也有用双层布料做靴里的。玉树地区靴腰前有中缝,镶以锦缎,中缝两侧用红黄、绿等色线编织花纹,十分考究。
东部农业区藏族男子不蓄长发。玉树、果洛、黄南等地则有蓄发之俗。发梢续以红、黑红穗子,梳成独辫,盘在头顶,辫穗垂于右子侧。藏族妇女均蓄长发,梳成若干小辫(农业区盛行双辫),辫梢用辫套套住,垂于背后,或压在腰带下。辫套镶有银盾、银碗、琥珀等装饰品。
青海藏族,尤其是牧业区,不分男女,十分讲究装饰品。男性腰间都佩带精制的藏刀,刀鞘饰以白银、鎏金,刀柄镶有玛瑙等,多为骨柄。此外,随身携带精制的钱包、火镰等。果洛、玉树等地男女都戴手镯及镶有玛瑙的银戒指。妇女戴耳环(也有男性佩戴者)和项链。无论男女,胸前都佩戴精制的银质方形护符,盒内装有经文、佛像等。期望以此避邪消灾,平安幸福。
欢乐的草原盛会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热情奔放、喜爱运动的民族。藏族人民除了平时利用放牧或节假日唱歌跳舞、自乐自娱外,还在每年的夏秋季节,在草原上水草丰美、牲畜膘肥体壮的时候,举行各种欢乐的草原盛会。届时,人们选择地势平衍、水草茂盛、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神山宝地”作为会场,然后合家老少带上帐篷,赶上牛羊、骑上骏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参加各种活动。
由于受宗教信仰和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藏族人民的草原盛会大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地方特色。会上,人们除了举行种种宗教活动,如祭海、朝山,煨桑,敬佛之外,还要进行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和体育比赛,象赛马、射击、拔河、登山、摔跤、赛牦牛等。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海北州门源县和青海湖草原的赛马会,玉树结古草原的歌舞会,果洛大武一带的朝山会,玛多草原的献花会,乐都南山的射箭比赛等。
乐都县南山的射箭比赛,一般与“花儿会”、物资交流会等同时举行。其中以射箭最为引人。赛前,各地的射箭手们精心用牛角和木杆铁簇羽尾制做拉力大、弹性强而醒目美观的弓箭。赛时,他们跨骏马,着盛装,蹬皮靴,拈弓搭箭,各显身手。万千观众或凝神静气,或欢声雷动,热闹非凡。获胜者则披红戴花,骑高头大马,被亲友簇拥而边饮敬酒,喜上眉梢,春风得意。得胜的小伙子倍受姑娘们的青睐,他们发出的是中的之箭,接受的却是爱神之箭。赛后,又各选歌手以射箭为题材对唱“花儿”,再显高低。人们载歌载舞,直到深夜。

            

Luckyuan(2014-10-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