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川大秧歌又称二人场子、四人场子、八八场子、十六场子、三十二人场子等场子秧歌,是陕西省古老的汉族民俗舞蹈。延川大秧歌一般都有伞头,伞头起领唱和领舞的作用,而跟着伞头走的其他演员,主要是尽情地扭,谁扭的动作幅度大,体态灵活,谁就能博得满堂喝彩。秧歌队伍里,有跑旱般、跑毛驴、跑竹马、蛮婆蛮汉等。尤其是蛮婆蛮汉的表演,重在一个“蛮”字,要蛮得滑稽,蛮得变态,蛮得可亲,普得可爱,他们诙谐凤趣,惟妙惟肖,把秧歌的欢庆气氛推向高潮。延川大秧歌增添节日气氛,也寄托着汉族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
相传,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醉酒误杀了爱臣郑之明,其妻陶三秦为复仇,兴师问罪,动怒之下,打开彩门。先后要出现探马、丁马、驿丞官、日照官、月照官、虎头牌等一系列礼仪。在延川秧歌中,九曲秧歌也非常兴盛。九曲扎在平整宽阔的场地,以便群众集散。农村用高梁秆、木棍,城市用钢管扎成曲折通道。共365个桩,象征一年365天,四季平安,扎好的每个柱上都安一盏灯,农村一般用白萝卜、洋芋挖空做成灯具,并套上彩色做的纸筒,以风吹,并加油点燃;城市用彩灯泡,夜晚开灯,远望五颜六色,像一座灯火城。
延川的这种风格独特、活泼朴实、情感奔放、动作明快、富有古风古味,土色土香。延川秧歌曲调高昂动听,场面热闹壮观。处处以“闹”取胜,武身子动作幅度很大,跳跃性极强,大有阳刚雄健的气势。文身子在武身子的包围圈内,但她们的阳柔之美也展示得淋漓尽致,让人观之重诞。马牌的头部摇出一个“张”字,丑角的臂部拧出一个“能”字,武身子的手足舞出一个“闹”字,文身子的腰部拧出一个“活”字。总体看来,他们各有各的走法,各有各的动作,但他们的韵律是一致的,真可谓“形散而神不散。”让人看来,生龙活虎,十分壮观,很能展示和体现中华民族奔腾向上的精神和浓厚的地域特色。这一真实的感情、优美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构成了延川秧歌的基本特征。
作为陕北秧歌缩影的延川秧歌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将带动和促进整个秧歌的弘扬。由于延川长期偏辟闭塞,所以延川秧歌比较完美地保留了中华民族原始的纯朴和古老的文化;由于这里人们文化层次所致,延川秧歌显然保存了陕北乡俗和民间文艺的原汁原味。正像一件粗糙的商周时代的出土陶器,比一个工艺精细的玻璃有收藏价值一样。无疑这里,延川秧歌就是研究陕北秧歌、陕北风土乡俗的“活化石”。因此,各种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中华其他歌舞中实属罕见。发掘、抢救和保护延川秧歌,不仅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歌舞史,乃至对世界舞蹈史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