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站是将水能转换为电能的综合工程设施。而在我的家乡最伟大的工程莫过于刘家峡水电站,它是中国首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
刘家峡水电站是根据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 河水利综合规划的决议》,按照“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自己勘测设计, 自己 制造没备、自己施工安装, 自己调试管理的国内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力发电站。
1952年秋至1953年春,北京水力发电建设总局(简称“水电总局”)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会”)组成贵(德)宁(夏)联合查勘队,对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进行查勘,初步拟定在刘家峡筑坝。
1954年3月,组成有关部门负责人和苏联专家共120余人的黄河查勘团,对黄河干支流进行了大规模的查勘,自下而上,直至刘家峡坝址。在坝址比较座谈会上,苏联专家认为:兰州附近能满足综合开发任务的最好坝址是刘家峡。
1954年黄委会编制的《黄河技术报告》确定刘家峡水电站工程为第一期开发重点工程之一。《黄河技术报告》拟定刘家峡水电站枢纽正常高水位1728米(实际建成高程为1735米)、总库容49亿立方米(实际建成为57亿立方米)、有效库容32亿立方米(实际建成为41.5亿立方米)、最高大坝高124米(实际建成147米)。电站装机10台(实际装机5台)、总装机100万千瓦(实际装机122.5万千瓦)。刘家峡水电站枢纽任务是发电、灌溉和防洪。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要求采取措施,完成刘家峡水电站工程的勘测、设计工作,保证工程及时施工。
1958年初,水电部成立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现为水电四局),承担刘家峡和盐锅峡两个水电站的施工任务,拟定了“两峡同上马,重点刘家峡,盐锅峡先行,八盘峡后跟”的施工方案。刘家峡水电站工程于1958年9月27日正式动工兴建,当时是关乎国家命运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
1961年因国家经济调整缓建,1964年复工。当时,我们国家刚刚渡过三年困难时期,那时候的建设方针是“先生产,后生活”,刘家峡水电站施工条件异常艰苦。当时的重点任务是打导流洞,这个导流洞断面13×13.5米,总长度1021米,工程局组织了两个开挖队对着打,任务重、工期紧,职工们克服了不少困难,日夜奋战,取得月进尺100米的好战绩,经过15个月的艰苦奋战,导流洞终于打通了。
1966年汛前建成上游围堰,从而使电站基坑具备常年施工条件。
1966年4月20日,刘家峡水电站拦河大坝第一块混凝土开盘浇筑。甘肃省委副书记马继孔、副省长葛世英亲自为大坝浇筑剪彩。缆机吊着混凝土从天而降,拦河大坝在黄河两岸之间冉冉升起。尽管这当中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是水电四局职工“抓革命、促生产”的热情未减,革命干劲未减。这当中的1969年3月19日,当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一行视察刘家峡水电站。邓小平总书记说:没想到工程搞得这么快,搞得这么好!到1969年8月,拦河大坝全部浇筑完毕。左右岸副坝也于1968年、1969年浇完。
1968年10月15日电站下闸蓄水,第一台机组于1969年3月29日并网发电,1974年12月5台机组全部安装完毕投产发电,电站竣工。至此,全国第一座装机容量百万千瓦以上大型水电站胜利建成。
1981年被评为优秀设计和优质工程,获全国优秀工程设计奖。工程总投资6.38亿元,总造价5.11亿元,单位千瓦投资512元,单位千瓦造价417元。位于库区大夏河与黄河交汇处的莲花镇是原永靖县城所在地,水库蓄水后淹没,县政府机关迁至刘家峡大坝下游三公里处的小川。水库尾端,有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的炳灵寺石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六大石窟之一。为保护文物古迹和旅客安全,电站施工期间浇铸了防护堤坝。1985年—1986年刘家峡水电厂和甘肃省文化厅共同投资,由水检公司负责设计施工,又进行了加固处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