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阜南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10亿元,近五年(较2007年末)年均增长11.5%;规模工业总产值82.4亿元,年均增长39.6%,增在加值19.1亿元,年均增长34.5%;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年均增长32.8%;财政收入5.5亿元,年均增长2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8亿元,年均增长21.7%;对外贸易总额1.68亿美元,年均增长69.7%;农民人均纯收入4909元,年均增长21.8%。[6]
农业
境内种植业主要包括粮食作物(含大豆、薯类,下同)、经济作物、其他作物(蔬菜)和少量绿肥作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949—1957年,平均每年播种379.75万亩。由于蓄洪耕地面积减少,1958—1980年,平均每年播种277.12万亩。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提高,复种面积扩大,因而1981—1985年总播种面积平均每年288.54万亩,比1980年前提高4.1%。
农业总产值,种植业产值1949—1980年平均占总产值的81.8%,比重大的原因,主要是强调以粮为纲,忽视林、牧、副、渔业的全面发展。1959—1960年种植业总产值比重竟高达95%,林、牧、副、渔业几乎丧失殆尽。1981—1985年,调整大农业的不合理结构,注重发展畜牧业和林业,使农业结构趋于合理,种植业产值比重下降到75.6%。
2010年实现全年农业总产值60亿元,增长5%;粮食总产86.5万吨,增长2.1%;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63%。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认证11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会龙”牌辣椒被评为省级名牌农产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3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2家。大亚集团被认定为“省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新增有效节水灌溉面积1.56万亩。蒙洼安全建设工程和淮河滩地移民迁建进展顺利。认真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92万人的安全饮水得到解决。农村“一池三改”项目顺利实施,3058户群众用上沼气。新增造林面积1.5万亩。荣获“全省林业发展十强县”、“全省‘十一五’绿化先进县”和“全省优质柳编产品生产示范区”称号。
2011年实现农业产值70亿元,年均增长4.5%;粮食总产87.8万吨,年均增长5.8%;规模养殖比重年均增长5.5%。省、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27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59个。农业产业化取得新成效,被评为“全国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示范县”。
工业
1950年兴办国营大众窑厂。1956年兴办国营阜南印刷厂。1957年兴办国营阜南食品厂。
1958年工业“大跃进”,大办工厂,全县新办国营工业企业62个,规模较大的有第一机械厂、第二机械厂、第三机械厂、木器厂、雨伞厂、酒厂、针织厂、玻璃厂、造纸厂、五金厂、电厂、火光砖瓦厂、炼焦厂、空气电池厂、被服厂、建筑社、柳编站等。在“左”的思想指导下,一哄而起,缺设备、缺技术、缺资金,盲目上马,有些厂生产出一些粗制滥造的产品,多数厂根本不能出产品。1959年被迫下马26个。加上三年自然灾害,使新办企业陷于极大的困境。1961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县内国营工业采取关、停、并、转的措施,保留12家。1963年又下马6家,保留6家。1970年以后,贯彻“五小工业”(县和县以下单位举办的小煤矿、小化肥、小钢铁、小机械、小水泥等工业的通称)方针,先后兴办化肥厂、橡胶厂、麻纺厂、人造板厂、轮窑厂、焦陂酒厂、酱菜厂等。1985年,全县国营企业共24家,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占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的34.3%。
2010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9亿元,增长48%;规模工业增加值13.1亿元,增长45%;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家,达144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以上10家。工业园区快速发展,完成二期中的2.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区面积达8平方公里。新增入园企业50家,累计达136家,其中建成投产77家,在建项目35个,即将开工项目24个;新增投产企业21家,新开工项目48个;实现财政收入3806万元,增长57.1%。黄岗柳编产业功能区入驻企业达到30家,实现产值6.1亿元。曹集农副产品加工区、会龙和田集工业功能区入驻企业达到30家。中岗工业功能区签约企业8家,在建6家。[13]
2011年阜南初步形成林木加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三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2家,规模工业产值、增加值年均分别递增50%、44%。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80多亿元,工业化率由15.9%提高到26.6%,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4%。工业园区建设累计投入8.23亿元,入驻企业151家,实现产值50亿元,财政收入7000万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