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扎鲁特旗

家乡区县: 内蒙古扎鲁特旗

扎鲁特旗在远古时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盲区,境内考古发现的崖刻、岩画以及诸多的古代村落、城址、古墓以及出土的石器、陶器、青铜器等古代文物,都有力的反映了扎鲁特旗的古代经济、文化、社会形态等状况。乌力吉木仁苏木南乌呼锦嘎查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远在四、五千年前生活在这一带的先民们遗留下来的原始文化遗存。在扎鲁特旗北部霍林河流域草原和山间谷地发现,远在五、六千年前的细石器或新石器时代人们居住的遗址。他们在广阔的扎鲁特草原上开发生存、繁衍生息。从出土的石簇、石核、石片、石尖状器等细石器,与之共存的打制或磨制的石刀、石斧、石敲砸器等石器,以及灰色、红褐色陶罐、陶钵等文物来看,他们已经创造了原始社会石器时代的灿烂的古代文化。

蒙古族
扎鲁特部的形成,始于十五世纪中叶。十五世纪中叶,成吉思汗的十五世孙巴图孟克达延汗(也称太阳潮)在其妻满都海彻辰夫人扶持下,统一了塞外蒙古各部,他在整顿若干小领地的基础上,将蒙古重新划分成左右翼6个万户,由其诸子分领。左翼有察哈尔、喀尔喀(也称哈拉哈)、乌梁海3个万户。扎鲁特部是喀尔喀万户的组成部分。喀尔喀部共12鄂托克,驻牧于喀尔喀河西岸的有7个鄂托克,称外七部,由达延汗第十一子格森扎分领,驻牧于喀尔喀河东岸的有5个鄂托克,称内五部(也称内哈拉哈),即扎鲁特、巴林、弘吉拉特、巴约特、兀乞也特等鄂托克,由达延汗第五子阿勒楚博罗特分领。达延汗已成为全蒙古大汗,属于察哈尔部。达延汗死后,蒙古重新出现了分裂局面。到十六世纪中叶,右翼封建领主俺达汗势力渐强,并不断威胁察哈尔部;察哈尔部在其大汗达赉逊库登的率领下,从现在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北部故地,南迁到西喇木伦河南部。喀尔喀五鄂托克在阿勒楚博罗特之子和尔朔齐哈萨尔的率领下,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越过兴安岭,迁到辽河中游地带,后来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征服了乌梁海三卫之一的泰宁卫,附属于察哈尔部。和尔朔齐哈萨尔诺颜长子乌巴什,继承其父位,自称伟徵诺颜,对所管辖之部号称扎鲁特,驻牧于泰宁卫东部。这是扎鲁特部入居本地的开始,并逐渐占有本旗在内的广阔地域;从此扎鲁特部这一名称载入史册。乌巴什的后代宗室子孙,世代相传,占有扎鲁特部众和牧地。

汉族
清朝年间,扎鲁特旗没有汉族居住的记载。自从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以后,东西扎鲁特旗王公先后分三次出卖旗地,土地的买主从河北、山东等地招进移民进行农垦,从此在扎鲁特旗境内开始有了汉人定居繁衍;特别是民国11年(1922年)的一次卖荒,大量汉人涌进农耕。现在扎鲁特旗中部的太平山、巴彦塔拉、罕山、香山、巨日合、工农、伊和背等乡镇的人口,多数是放荒招垦时移来的汉人后裔,以及新中国成立后194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盲目流入的汉人及其后裔。

其他少数民族
扎鲁特旗已成为多民族聚居区。除蒙古族、汉族以外,有回族、布依族、白族、壮族、纳西族、达斡尔族、锡伯族、朝鲜族、满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等13个民族。回族和满族是民国初年蒙旗放荒之后,迁来扎旗经商落户的。在民国23年(1934年)的人口调查统计中便有满族人的记载。朝鲜族是在伪满洲国时期

从吉林、黑龙江等地迁来扎旗种植水稻的。布依族、白族、壮族、纳西族等民族,是本世纪七十年代解放军守备六师进驻扎旗后,一些军官的随军家属。达斡尔族,在中国成立前均以蒙古族称谓,建国后达斡尔成为独立的民族,其中有的世居扎旗,有的是建国后调来扎旗的干部及其子女。锡伯、鄂温克、俄罗斯等民族,有的是外地调来的干部及其子女,有的是所旗人参军在外地娶异族之妻,退伍后领回原籍定居的人口。

 

刘佳冉(2014-10-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