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朗朗上口的豫剧你了解吗?如果不了解的话,就跟我一起走进戏曲里的虞城吧!
解放前虞城县有好多私人戏班,最著名的是成立于光绪6年(1880年)的利民刘家班(又叫公义班)。该戏班曾经非常辉煌过,唐玉成、王彦山(人称花脸王)、张水兰(名彩旦)、黄儒秀(名生)均曾在该戏班加盟。1949年以刘家班为主,成立了虞城县豫剧团,后称虞城县实验豫剧一团,该团1960年全体支边到了甘肃张掖地区。1954年成立虞城县试验豫剧二团,1960年后改称虞城县豫剧团。该团在当地曾经比较受欢迎,阵容大(70多人吧?),行当全,红生演员有实力,演出了大量的传统戏和现代戏。红脸王唐玉成、花脸王王彦山(艺名花脸韵或花来韵)、小红脸王杨启超、著名文武小生李国范、著名红脸刘新民、谢庆君、朱坤芳等演员都曾先后在该团工作。后来由于体制原因,该团已经名存实亡。部分演员退休,另外一部分年轻演员分流到一些业余剧团中。除了县豫剧剧团,另外还有一个曲剧团,后来解散了,一个柳琴剧团,后来并入了永城县柳琴剧团。
至于私人业余剧团,那就多了。援引官方数字:1954年,业余剧团28个;1980年,22个;1982年,是最多的,达70个;1984年,颁发演出许可证的尚有46个;后来逐渐减少,1986年,有7个。现在,我没有具体数字,大约有10个左右。这些剧团基本上都是豫剧团,一般以家庭为主,规模一般在20人左右,演出时配角往往一人多角,场面上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地步,总之不养闲人。戏台木质结构,演员自己临时搭起。还有一个特点是,演员流动性较大,一般一个演出季节签约一次(口头),说定待遇(每天20----120元/每人),在这个签约期间,演员不能跳槽,风雨无阻;一个演出季节结束后,演员各奔东西,然后再双向选择,重新组合。演出成本比较低廉,每天两场戏,戏金500--1500元不等。有时虽然戏金订的比较高,但是到了剧团手中,却要打个折扣。当家的一般都是主角。演出地点一般在农村和县城。去的比较多的地方是安徽和江苏。红脸行当依然比较受欢迎,好红脸工资高。剧目全部都是传统戏。他们在一个地方唱戏时,往往要连着唱好多天。比如若要唱20天,就得会40出戏不得重复,往往是演员晚上对好词,明天登台。
除了以上所说的这些剧团以外,还有多得数也数不清楚的家庭式唢呐班。在我小的时候,唢呐班都已经是日常平民娱乐的主要形式了。如今生命力依然顽强。我在县城一般每月都能听到一两次唢呐班的演奏和演唱。请唢呐班的,大多是丧事。“孝子贤孙”披麻戴孝痛哭流涕,多么悲哀的气氛!可是偏偏响起激昂的唢呐声。这古老的民俗流传至今,也可看出我们祖先对于死亡的那种洒脱。唢呐在我们这儿称为“大笛”,唢呐班称为“响戏班”或“响器班”,吹大笛的是主角,为吸引观众,往往会做一些花样,比如一次吹俩唢呐,用鼻子吹,喷火,吐纸条,等等绝技。这些绝技在我小时候最能吸引我,现在不多了。小孩、美女吹唢呐也是一个亮点。吹奏的曲目有“百鸟朝凤”“大起板”等,还有用各种特殊工具(如瓷碗等)配合唢呐来模仿经典唱段,最多的是“朝阳沟”、“十保官”、“锯大缸”、“秦雪梅”、“老征东”等等。那古铜色的音乐,配上和声效果很强的几把笙,煞是好听!到慷慨激昂处,那大笛高高竖起,捧笙的站立起来,一起一伏,让你也不知不觉会随着那音乐声热血沸腾起来。除了演奏唢呐曲,这些唢呐班还都有演员随班演唱,现在一般是演唱的节目比吹奏唢呐的多了。一般是清唱,你若给的钱多,还可请到名家。刘新民、朱坤芳都曾被唢呐班请过,去唱一两段,我就曾听过他们在唢呐班的演唱。除了清唱,大多还演出一些戏曲小品和折子戏、小戏曲,比如撕蛤蟆、锯大缸、背媳妇、傻子相亲这些都是常演的节目。还有一个特点,适者生存,一部分唢呐班已经根据市场需求,加入了歌曲、舞蹈等内容,有三流歌曲演员跟着,给中老年人唱过戏曲以后,再给青年人唱歌跳舞。舞为迪斯科、摇滚,歌曲是走进新时代、路边野花不要采、常回家看看等等,这些歌曲让他们唱的带上一股子戏曲味。当然,一部分人讨厌戏曲,一部分讨厌歌舞,这就会有冲突。当家的往往会抱拳说:“老少爷们,现在活难干,一人难趁百人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