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兰文化之乡虞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豫、鲁、皖三省交界处,地处商丘市区东部,西邻商丘新区,是全市距离商丘中心城区最近的县。全县总面积1558平方公里,总人口95万人,辖虞城县产业集聚区及23个乡镇。 虞城县为中国商丘国际木兰文化节举办地。
虞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虞城是夏朝中期的重要都城。商汤灭夏后在虞城建立商朝,初都南亳。公元前21世纪,夏禹封舜子商均于此,号“有虞”,后称虞国。秦设虞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虞城县。虞城自古人才辈出,是酿酒鼻祖杜康造酒发祥地、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家乡,历代诸多名人如司马相如、枚乘、李白、杜甫、高适、苏轼等都曾来此游览,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境内现存有木兰祠 、仓颉墓、商均墓、伊尹墓等名胜古迹。虞城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境内陇海铁路、京九铁路、郑徐高铁、商杭高铁、连霍高速、济广高速、310国道、105国道等国家铁路、公路干道纵贯全县。
2013年,虞城县生产总值182.9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居全市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9.5亿元,同比增长23.3%,增速居全市第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9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居全市第1位。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5.6亿元,增长32%,居全市第3位。[2]
虞城,为虞舜子商均封地,迄今已有4000余年历史。公元前21世纪,夏禹封舜子商均于此,称有虞氏,后称虞国;周时,虞属东周,后属魏地;秦设虞县,属砀郡;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改砀郡为梁国,虞县属梁国。王莽新朝时期称陈定亭。三国、晋时属魏地梁国。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虞城县。唐分全国为15道,虞城初属河南道宋州睢阳郡。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升虞城县为东虞州。五代后梁时属辉州。后唐、晋、汉、周时属归德军,宋时属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改称南京,虞城属南京。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年)没于黄水,县废。元宪宗二年(1252年)复立为县,隶中书省,属东平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属开封府归德州。清代,虞城属河南归德府。1914年6月虞城属开封道,1937-1945年日本侵华期间,属日伪河南省豫东道,1946年日本投降后属河南省第二行政区。1949年,虞城属河南省商丘专区。1958年商丘、开封二专区合并,属开封专区。1961年复置商丘专区(1969年改称商丘地区),1997设商丘市,虞城属商丘市至今。
1996年,虞城县面积1558平方千米,人口101.9万人。辖8个镇、23个乡:城关镇、贾寨镇、界沟镇、张集镇、谷熟镇、利民镇、大杨集镇、杜集镇、镇里堌乡、八里堂乡、三庄乡、大侯乡、小侯乡、古王集乡、田庙乡、李老家乡、芒种桥乡、乔集乡、刘集乡、刘店乡、利民乡、沙集乡、店集乡、郑集乡、城郊乡、闻集乡、站集乡、营盘乡、营廓乡、黄冢乡、稍岗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2005年,虞城县乡镇区划调整:撤销营盘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大侯乡管辖,大侯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三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稍岗乡管辖,稍岗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八里堂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贾寨镇管辖,贾寨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小侯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刘店乡管辖,刘店乡政府驻地不变。调整后,虞城县辖9个镇、17个乡:城关镇、张集镇、界沟镇、贾寨镇、谷熟镇、利民镇、大杨集镇、杜集镇、营廓镇;沙集乡、店集乡、田庙乡、郑集乡、刘集乡、站集乡、古王集乡、李老家乡、镇里堌乡、稍岗乡、城郊乡、闻集乡、乔集乡、黄冢乡、芒种桥乡、刘店乡、大侯乡。
2010年,站集乡撤乡设镇。调整后,全县辖10个镇、16个乡:城关镇、界沟镇、营郭镇、杜集镇、谷熟镇、大杨集镇、贾寨镇、利民镇、张集镇、站集镇、黄冢乡、沙集乡、店集乡、闻集乡、芒种桥乡、刘店乡、大候乡、城郊乡、郑集乡、李老家乡、稍岗乡、镇里固乡、古王集乡、刘集乡、乔集乡、田庙乡。
截至2013年底,虞城县辖虞城县产业集聚区及19个镇、4个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