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我美丽的家乡!

家乡区县: 淇滨区

 

我的家乡——淇河

我的家乡鹤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尤其是淇河,

“水影山光,胜过桃源”

,享有北

国漓江之称。由此孕育的淇河文化源远流长,

底蕴丰厚。

她养育了许多文志武功,

名垂青史

的仁人志士,

也曾演绎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形成不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

成语典

故和动人诗篇。每朵浪花都闪耀着她的辉煌与灿烂。

一条盛产诗歌的河流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水悠悠,桧楫松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里的这些诗句,生动地描写了淇河两岸美丽的风光。而在《诗经》中,有

39

篇诗歌是直接

描写淇河风光的。古代规模最大的诗集《全唐诗》中有咏淇诗歌近

40

首。据考证,现存历

代游览吟咏淇河的诗文有

300

多首。其中的《氓》是我国第一首叙事诗,诗中写到:“送子

涉淇,

至于顿丘”。

这里的“淇”,

说的就是淇河。这充分说明了很早以前淇河流域就是人

口稠密的地区。

我国文学史上除了长江、

黄河,

没有哪一条能像淇河这样的河流在那样的时

代就如此被人垂青并颂咏。淇河的历史地位和曾有过的影响由此可略见一斑。

诗仙李白在《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中写道:“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淇水流碧

玉,舟车日奔冲。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可见,当时的淇

河就已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了。

不然,

怎么会能够“天下称豪贵,

游此每相逢”呢?诗圣

杜甫也在《洗兵马》中写道:“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

思妇愁多梦。安得壮士挽天河,

净洗甲兵长不用。

”此诗写在安史之乱即将平定前夕。

诗人

看到京都长安收复,

平叛形势大好,

那种为天下百姓将要结束流离失所的战乱生活而无限欣

喜之情充满字里行间。

中国如此之大,

诗人惟独提到“淇上健儿”,

也可从一个侧面看出淇

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颂咏淇河的诗内容大致可分为六类:

描写淇河及其两岸的自然风光、

记录文人学士在淇

河流域的隐居生活、

记述文人学士在淇河卫地的过往足迹、

描写淇河卫地悲欢离合的爱情生

活、描绘淇水卫地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反映当时淇水卫地的草木风物。

一条孕育成语典故的河流

翻开中国的成语典故,与我们家乡淇河有关的成语典故便会从悠长的历史长河中翩然

走来,有的催人奋进,有的令人反思,有的引以为鉴,有的则警示人们如何处世做人:

“助

纣为虐”、“不食周栗”、“弟子掩目”、“墨子回车”、“大义灭亲”、“图穷匕见”、

“玩物丧志”、

“剖腹葬肝”、

“郑卫之音”、

“增兵减灶”、

“毛遂自荐”、

“盘根错节”

等,多像一幅历史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再现了荡气回肠的历史岁月。

一条文化底蕴深厚的河流

淇河又是中华民族的发样地之一,是一条文化底蕴深厚的河流。它孕育过一代商

王朝,哺育过众多英杰。如被孔夫子誉为“三仁”的箕子、微子、比干,纵横家、军

事家、教育大师鬼谷子,中国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另有大禹、周文王、王梵志、

花木兰、黑山军首领张燕、唐代诗人王维、明末文豪罗贯中等都曾在此留足。沿淇河

溯流而上,有丰富的文化遗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西周辛村墓地、黑山农民起义

军遗址、罗贯中晚年隐居处、淇河天然太极图、青岩石窟、白蛇洞、白龙潭、白龙庙、

鸡冠山、隋唐双塔寺、盘石头水库等景点都具有较高的研究、观赏价值。

尤其是

2001

年春,在淇河中段发现的全国最大的

"

天然太极图

"

,更是引人注目。

该图坐落在太行山东麓,占地

100

万平方米。这里山清水秀、风光优美,文物古迹随处

可见,有周文王姬昌的观图台、晒网坡、棋盘山、文王潭,有春秋许穆夫人垂钓处,此外,

还有元代古柏,

明朝青岩寺、古瓷窑遗址等等。深厚的历史文化韵味、

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

和优美的淇河风光融为一体,

形成了鬼斧神工般的奇景妙色。

天然太极图就镶嵌在这淇河两

岸,

汤汤淇水呈反

S

形环绕阴阳二鱼,

阴鱼昂首向西、

甩尾东北,

阳鱼仰面向东、

摆尾西南。

相传这里曾是周文王隐居研卦的地方,也是我国易经文化的发源地,被称为“太极之源”。

缠丝鸭蛋、

淇河鲫鱼和冬凌草为历代宫廷贡品,有“淇河三珍”的美称。此外,周时期的古

文化遗址有

65

处,汉魏以后的古遗存、古石窟、古墓葬更是数不胜数。

淇水千古流,一河诗赋唱九州;润泽阎浮八千里,忱酬!荫庇昆黄到永久。

卫武修篁幽,六七贤圣居宸楼,神勇荆轲疏大义,风流!骄子荟萃写春秋。

这就是我美丽的家乡——淇河。

意念天国(2014-10-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