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纲领。并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毛泽东对于张之洞的评价甚高,曾说:“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宗其一生,他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一办新式教育,二办实业,三练新军。
所以,谈起张之洞,就不得不说他平生所为最为后人称道的,在中国教育事业中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了。在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昌幼稚园(中国首个幼儿园)、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等。同时,在其督鄂期间,他不仅致力于改造旧式书院、创办新式学堂,更在他的领导下,湖北教育通过由低等向高等、由普通向专业、由省城向州县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地区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其教育规模和质量在当时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他带领着中国的教育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开启了中国教育的新篇章。
在对张之洞的历史评价上,其弟子张继熙曾说:“公常谓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故以兴学为求才治国之首务。”;美国学者威廉·艾尔斯在其《张之洞与中国教育改革》一书中对张之洞也给予了高度称赞 “在张之洞的一生中,中国教育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此,他的努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台湾学者苏云峰更是高度评价张之洞对中国教育改革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湖北教育改革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于张之洞的领导,而张之洞,对教育改革的贡献,并不限于湖北一地,而是具有全国性意义。正是由于张之洞的贡献,而使中国教育始走向近代化道路” ,可见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兴办实业方面,张之洞督办芦汉铁路,并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认为铁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征兵、转饷次之。提出“干路之枢纽,枝路之始基,而中国大利之萃也”的思想。同时,其以武汉为中心,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同时,张之洞采取以炼铁厂为中心,兼采铁、和采煤和炼钢为一体的方法,创建了我国近代第一个、也是远东第一座的钢铁联合企业。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为我国重工业开了先河。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由此初步奠定,湖北经济亦从此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在训练新军方面,张之洞创办新军,主张“教习洋操,以开风气”。在其调任湖广总督期间,大规模展开以练兵、兴学、办厂为三大端的湖北洋务新政,而尤“以练兵为第一要务”。并先后开办了武备学堂、武高等学堂、陆军测绘学堂等军事学堂和许多训练班,培养了近5000名军事人才,安置在新军各级岗位上。时人对两军的评价是:北洋新军“以勇气胜”,湖北新军“以学问胜”。
在法律修订方面,他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法律。从他在洋务运动时期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说可以清楚的了解,同时,还指出采用西法的理由:西方列强的政体学术,经历了数百年的研究、数千人的修改,确系精良;且能相互仿效,故成效显著;学习西法可以使中国由弱变强。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在其所有的政绩中,教育方面的成就是最突出的,其兴学育才思想及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其兴起的洋务运动,也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后人为纪念他,将位于武昌临江的洋务运动兴起之地,命名为“张之洞路”。
欢迎关注我的新浪博客:淡紫心蓝shell
http://blog.sina.com.cn/danzixinlan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我的个人主页: http://abc.wm23.com/H1097491435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