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传说
武功县故城东街的城隍庙,又叫都城隍府。始建于北周,唐朝初年扩建,以后各代均有修葺。它不仅因精美的建筑,在关中西部独树一帜;而且又以“天下城隍戴相帽,唯有武功城隍佩王冠”的美誉名传天下。为什么这里的城隍端冕垂旒。以王自居呢?这还和唐太宗李世民有关。
太宗祈雨
贞观二年,陕西大旱。李世民轻车从简,巡察完岐州等地救灾粮款发放和军民修渠引渭工程后,回到武功县城,看到城隍庙里众位乡亲面带愁容,鸣炮焚表,烧香磕头,求神祈雨的情景,不由得伤感万分。便来到城隍像前顶礼膜拜,默声许愿。“城隍有灵,如能及时普降甘霖,解救天下众生性命,也算您为辅助朕推行新政立了头功,朕定封您一品辅德王”。不知是李世民的真情打动了城隍,还是久旱有久雨的原故。当天下午,放晴的天空就被乌云笼罩的严严实实,到了晚上雨就下了起来,而且越下越大。这场久旱的甘霖接连不断地下了五天,使庄稼当年获得了大丰收。李世民为了兑现诺言下旨召告天下,武功县城隍庙改为都城隍府,城隍连升三级,为一品辅德王。
贞观四年,天下大治初见成效。李世民拨库银百多两扩修都城隍府,为城隍赏王冠,赐朝服,塑金身,扬美德。能工巧匠们在施工的过程中,为了表达对家乡的这位真龙天子的无限崇敬,他们用彩绘、雕刻、烧制等技艺,巧妙地将数以千计的飞龙、游龙、卧龙、走龙、盘龙刻画在殿堂牌楼的屋面、房脊、墙体、梁坊和台柱之上;又把亭楼殿堂的全部外檐与所有房脊、滴水、瓦当换成琉璃龙吻和脊兽,以显示这座御封的都城隍府的尊严与富贵。
贞观六年,都城隍府修葺竣工,李世民带领文武百官回到武功,参加竣工庆典,看到富丽华贵的庙宇,心里十分高兴。他参加完朝拜城隍的仪式后,在院内备薄酒,宴请故人,在气氛和谐的宴会上,他向在坐的各级官吏最后写下了“日食三餐常想农夫辛苦,身穿一缕当思线女勤劳”的名言。要求各级官吏忧怜百姓,躬行节俭。随后,又颁旨免武功县两年赋税,赦武功死罪以下囚徒。
太宗梦游地狱
城隍——神界的地方官。神界在城中的最高长官就是“城隍”。城隍备受古代官员的青睐。“城隍”本意是护城之壕沟,城隍神即守护城池之神。由于封建社会君王们对城隍的尊崇,使城隍的地位一路走高。“武功城隍佩王冠”,源于一段神奇的传说。
献殿的一组人物雕塑,诉说着一个古老神奇的传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梦游地狱,面对滔滔血水河,恶鬼索命,惊恐难涉,正犯愁时,来了一名体魄俊伟的男子,将他背驮过了河,未及道谢,那人已离去。太宗梦醒之后,出了一身冷汗,心中十分感激救他之人。第二天早朝,李世民向群臣们讲述了梦境,并让吴道子依其所说的衣着外貌画成图像,在全国寻找,准备酬谢,经多方寻访没有音讯。后来,李世民有一次回到武功,见到城隍像,和梦中之人一模一样,蓦然明白,正是这位乡党帮了自己,“其他人如何能到阴曹地府,又能生怜悯之心救我!”于是便加封武功城隍为辅德王,连升三级,端冕垂旒,以王者自居。
武功城隍庙坐北向南,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是全国唯一被唐太宗李世民敕封为“辅德王”的神灵,因而武功城隍庙也被称为都城隍府,其地位居全国各地城隍庙之首。[2]
从此以后,人们把李世民祈雨封神的事越传越神,便把城隍当做这位神武皇帝的代言人,凡是遇到旱涝收种,生老病死、官司讼判、科考升迁的事,都要求城隍老爷保佑他们平安度过。都城隍府名声越传越远。宋、元、明、清各代一直香火旺盛,庙宇不断修善。只可惜,在破四旧的运动中,戏楼、钟鼓楼等建筑物被当做牛鬼蛇神,文化垃圾一律毁掉,唯有献殿、正殿和寝殿用做粮库,才幸免于难。
保存完好的三座大殿,在经历了岁月苍桑,风雨剥蚀后,至今仍放射出迷人的光彩,献殿和正殿上的外檐斗拱为五踩重昂,前后檐柱四角生起,整个装饰均为琉璃构件,富丽堂皇,光彩夺目,堪称古建筑中的珍品,两侧歇山饰以呼之欲出的“二龙戏珠”琉璃浮雕。为一般庙宇所罕见。
在庄重的三座大殿在高大宏伟的牌坊和气势非凡的山门配衬下,更加光彩照人,巍峨壮观。凡到此游览的人们,都为古人独具匠心的敏睿智慧和他们鬼斧神工的建筑才能所折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