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妹桥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的解释“桥”。是的,桥就是这么简单。不过,桥中的上品应该是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的完美结合。而集桥、廊、亭于一体的廊桥可以说是其中美之经典,安县姊妹桥就是这样的美之经典——中外闻名的东方廊桥。
安县姊妹桥位于千佛山国家森林公园、罗浮山温泉风景区中段的晓坝镇五福村,距千佛山旅游公路不到200米,横跨于茶坪河上,呈南北走向,四周群山环抱,竹树葱郁,环境幽静。
姊妹桥又名双木桥、高桥、五福桥。始建于元末明初,当时为石板桥。因晓茶河连年涨水,溺水之事时有发生,清同治十一年(1873年),乡人自愿捐资捐料请工匠改建成了今天这座木质廊桥。
文星阁
文星阁位于安县花荄镇文星村,坐南朝北,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原是为了兴文、崇文而建的文星阁,光绪十六年(1890年)改成13层的塔。该塔倒塌前为外显13层檐,内为7层的楼阁式塔,下12层均为方形,第13层为六角攒尖顶,外形似一支饱蘸墨液的毛笔头,通高28米。塔身一层边宽8.95米,塔体第一层下部用条石砌筑。南北中部辟条石砌拱形门,其余12层主要用340毫米×240毫米×150毫米土坯叠砌至顶,出檐部分用300毫米×250毫米×70毫米的青砖叠涩出檐。塔内东壁残存石踏道15级,西壁存有清光绪十六年重修文星塔的题记。文星塔建造宏伟、造型优美,用材独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是安县的标志性建筑。1999年,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70~90年代,文星阁曾遭雷电击毁,当地文物部门进行了维修。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文星阁不幸再次倒塌。辽宁省文保中心于当年9月赶赴现场,对文星塔进行了现状勘察测绘,并制定了抢修方案。据了解,修复工程投资200余万元,工程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的使用原材料,按原形制、原工艺予以修复,在加固残存塔体的基础上,并对塔上部10层进行有依据的复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