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民俗

家乡区县: 福建省诏安

诏安民俗源远流长,有关劳动人民生产习俗,可大致分为农俗、渔俗、商俗、匠俗。----题记
勤劳淳朴的诏安农民热爱自己耕耘的土地,流传下敬祀“五谷帝”(神农)和“地头公”、“田头土地公”的农俗。每年农历四月廿十五日和冬至日则要敬“田头土地神”和“地头公”,答谢其保护庄稼、人畜。
农历三月间,冬小麦和过冬地瓜收成,俗称“收小冬”,农村各择日做麦熟节,吃“麦熟”(薄饼,麦面摊皮,以韭黄、豆牙、肉丝、豆腐条糖浆等为馅),庆祝小冬收成。
农历三月间,冬小麦和过冬地瓜收成,俗称“祈安节”,庆祝一年收成丰足、人畜平安。祈安节隆重丰盛,杀牲畜、备酒肉,答谢神祗,宴请亲友,农民藉此表达对土地的虔诚和敬畏以及丰收的喜悦。
诏安的沿海地区是渔民聚居地,传说中的妈祖是渔民的保护神,渔民尊奉妈祖,于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妈祖寿诞举行隆重的敬祀活动,停止一切捕鱼作业,各村上演社戏,宴请亲朋,热闹非凡。
渔民因生存环境的特殊,风里浪里闯荡,流传下来的忌讳较多。如修船要择日安船头,竖桅要扎红布,新船下水要祭礼,期间凡孕妇、带丧者都要远避,不得近前,防止冲撞。船上也有一套规矩,吃饭不准倒扣盘碗,吃鱼要一面完不准翻转,不准乱碰浆垫和船舵,乱拉船帆绳索,等等。
农历七月十五日夜不出海,要在海边烧冥纸。渔民有条不成文的约定,在海上碰到失事船只要救护,发现浮尸要捞起。
凡商必有号,是店便有名,诏安的店铺商号定名多与行业相关,药店多取“生”、“昌”、“泰”、“春”字眼,如“永春堂”、“永生堂”等,饼店、布店多有“香”、“美”字眼;杂粮行、土产行则多用“丰”、“隆”、“发”字眼;也有用店主名讳中一字或全称当店名。店号多数用横匾题写,两旁还加了对联,多为标榜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走在诏安城镇街上,满街五花八门的店号,装饰雅致,惹人注目。
沿袭传统,店铺雇用店员,每月农历初二、十六要“做牙”,店主宴请店员;六月十六和十二月十六称为“半年牙”、“年尾牙”,一般大店铺主人要设酒宴招待店员,“年尾牙”宴席上店主还要决定店员明年的去留。走街穿巷的小商贩自然不用店号,但也有其招徕顾客的方式,如扁食(馄饨)、面条担敲击木梆,卖麦芽糖的打小响锣,货郎担一路摇响叮铛鼓,也有以各种腔调拉长声音叫卖的。
诏安多工匠,五行六作,土木漆金剃头厨丁,行行有名师,学艺自然要拜师。拜师要备红纸名贴、四色礼品(猪肉、蜜饯、红柑、香烟之类),礼品敬祀祖爷,如木匠、泥水匠祖师爷是鲁班,而理发的祖师爷是吕洞宾。学徒在祖师像前行过拜师礼,便与师傅是师徒关系。
在学艺期间,师傅一般要观察学徒表现,再确定是否尽心教导,或仅传一般技术,保留绝技。学徒一般学艺三年,也有长达四、五年才满师。出师时师傅要送一套简单工具给学徒,徒弟辞师时要立誓不违背师训,才暴露技术诀窍,不抢占同师门业务等等。学艺期间,师傅一般不支付徒弟工资,第二年起,才给徒弟一些零用钱。外出做工,师傅包供徒弟伙食。
各种工艺都有一套行规,学徒违犯行规轻则受到训责,重则逐出师门;凡遭逐出师门的学徒,同行师傅一般拒收为,只能改行。诏安民风淳朴,一般学徒都能遵规守纪,学有所成。

沈荣辉(2014-10-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