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宗教与民俗特点(1) 牧 歌 / 文 张德善 吴剑萍/图
一、茶艺街真如寺
商南县真如寺,座落县城东岗茶艺街中段西侧,始建于1905年,历经六代主持,占有土地1.2亩,拥有一座大殿5间,附属住房14间。1999年为满足信教群众需求,在城北寺沟再次扩建庙宇,占地5亩,拥有400平米建筑设施。本寺现有出家众7人(比丘2人,比丘尼3人,沙弥2人)。其中报宗教部门备案教职人员有4人(比丘2人,比丘尼2人),今年元月从外地引进交流佛教僧人2人。寺院拥有大学学历2人,50岁以上5人,全寺院有信教群众2000余人,近伺男女居士70余人。
真如寺自创建至今有百年历史,这中间虽然几经兴废,但是历来都是佛教群众学习、修行、实践佛法的的重要场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以后,群众的信仰自由有了充分保障;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为佛法的弘传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作为正法道场的真如寺,在净化人心、和乐人民、建设和谐社会方面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尤其是在弘扬佛教慈悲济世精神、服务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方面,先后捐钱捐物捐粮,合计人民币6万余元,实现“度无量众生”的誓愿。
二、油坊岭药王庙
商南龙窝油坊岭药王庙原建于唐朝武则天神功九年,公元692年,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欲知本庙的来历,尚须从孙思邈的身世说起。
孙思邈是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生于隋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因家境贫寒,少时多病,立志学医,博览群书,吸取儒释道三教精华,尊崇李耳老君爷,深究其著《道德经》,耕深《道藏》,兼通《佛典》,是医道有成,造诣独特的学术家。
据历史记载,他毕生致力从医,治病救人。亲自上山采药,利用土单验方,针炙艾火、推拿、按摩、拔罐疗法,著有《千金方》,累治累验,义操无酬,被众奉为“神仙”。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
据传说,他在唐太宗真观年间,朝唐征召,他不愿作官,长期隐居在油坊岭,阁家垭土地庙旁茅庵里。一次行医路过洛南,偶遇钱君的三房的儿子,身患重病,命在旦夕,便上前急诊,扎针、推拿、按摩,施了草药,才使病人既转危为安。
唐高宗上元三十二年,公元682年,一百零一岁高龄的孙思邈在老家逝世。武则天神功九年,公元692年,钱君在朝任职,深感其救命之恩,便在土地庙西侧建起药王庙三间,塑有孙思邈、赵公明、泰山娘娘像各一尊,供世人纪念。
明朝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道教盛行,华山云游老道带贴徒来此主持扩建。正殿五间,脊顶姜子牙座镇。到厅五间,东西厢房,伙房、斋厅、钟鼓楼、土地祠等二十八间,塑有神像十三尊,娘娘身后有玄空娃娃山,龙王两边有夜叉。走近观赏,见其塑像逼真,栩栩如生。庙前建造戏楼一座。“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艺术鲜明,均衡对称,结构严谨,富丽堂煌,雕梁画栋,肃穆壮观。戏楼正面塑有二龙戏珠,楼顶有各种禽兽画面,操井图层层叠起,最顶端是盘龙图腾。楼内屏风墙上彩绘四季山水画,书写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的诗赋于其上。
孙思邈在世时,唐太宗封他为“药王”,赐给龙袍留念,每年十月十五下元会定为纪念孙思邈的“药王会”,会期五天。每逢会期前来油房岭药王庙赶会的香游旅客人山人海,拜佛看戏,商贾云集,热闹非凡,因此世间流传着:“龙窝州,赤地县,油坊岭,金鸾(龙)殿”的歌谣,金鸾(龙)殿就是此处的药王庙。
后来,到了五十年代初,地方没有学校,人们就拆毁神像,把庙宇改为校址,然而庙会年年照常进行。
文革期间,学校迁址别处,拆除毁古戏楼、钟鼓楼、土地祠等十八间,后被县级以上主管部门闻讯制止,把十间大殿及到厅做为文物遗产保留了下来。后来,民众既自动修房,复安神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的“三个坚持,四个维护”等政策得到了落实,根据这一精神,地方民众再次捐资塑造药王孙思邈、赵祖师齐天大圣等十三尊塑像。现在看到的药王庙,经过好几次大的维修,保留下来的清代的古碑和建筑等文物非常珍贵。
近几年来,每逢初一、十五和诸神圣诞日,香络绎绎不绝,特别是十月十五正会期,河南西峡、卢氏等及本县各界游客,纷纷前来上庙焚香,拜佛访友。
三、朝阳路复兴庵
复兴庵位于商南县城朝阳路口东部,始建于公园1879年(清.光绪五年),原名自修庵,因故损毁后,多年失修,公园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复修,改名为复修庵。公园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庵内有比丘尼六人,男女居士各一人,主持释如岭(商南县南街人)曾任中国佛教协会陕西分会商南支会常务理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庵内有比丘七人,主持释如岭曾三次被当选为人民代表。公元1952年县政府给复修庵发给土地房产所有证(商地证字22570),“可耕地(七段)十六亩五分二厘,非耕地(一段)三亩,房屋三间半,地基(一段)二分六厘。”公元1958年人民公社时,土地改革时原土地相继入社,释如岭、释如印、释如青、释性修仍住庵内,依靠群众资助、织布织袜和参加社会劳动维持生活。一半房屋由生产队保管,一半房屋自己居住。十年文革期间,复修庵对外关闭,庵内佛事尚存。公元1976年释如岭圆寂,释如青接替主持。公元1979年,国家落实宗教政策,复修庵重新对外开放。公元1980年,县财政拨款一千元对复修庵进行修缮,复修庵自此更名为复兴庵。公元1983年县政府重新颁发了宅基证和土地使用证。公元1987年释如青圆寂,释性修接任主持。公元1995年经县政府批准,县民政局注册登记,定为合法的佛教活动场所。公元1996年释性修圆寂后,释性芬接任主持至今。
公元1999年至2001年,复兴庵筹善款16万元对庵内进行恢复修建,在原址上修建了五间“大雄宝殿”,琉璃盖顶,画栋雕梁,内供释迦三佛和十三尊菩萨彩色塑像,在次年农历四月八日庙会时开光,佛门从此复兴繁荣起来。
四、天图山祖师庙
在商南过风楼镇南部有座酷似双乳的山峰,名曰天图山,传说因古时祖师驭座神超荷压偏了山头,故此天图山也称偏头山。
天图山位于丹江南部。人们从过风楼丹江大桥南部的车道,走东南方向的水泥车道到梭子棚中部时,回首依山北望苍穹,就可见到翠绿的双乳峰,在那山尖上有座庙宇镶嵌在白云上边,如此胜景便是天图山奇观。
据说田道涅槃成仙后,神灵游绕普化济世,以超凡的医术营救了天下许多生灵。一次,他到湖北的一个地方,见房氏的儿子病入膏肓,便施法营救,保住了那个儿子的性命,使房氏嗣裔继之以衍世,不图钱财和名利,不告而辞。房氏家人对他非常感激,一路跟踪寻访,跑到商南天图山想以厚金答谢,经询问才知他是祖师庙中的神主,便将厚金捐给庙中,焚香祭拜祖师爷,引得天图山上的神庙香火日趋昌盛。
在天图山上,见有清代道光、咸丰、同治等各时代的石碑十余块,大多记载的是捐善款修庙宇的名士功德,由此推断,此庙原建于清代。从眼前庙宇的建筑物、塑像、壁画和文物来看,原来清代所留遗迹极少,现代所修的建筑物也是非常的简陋,远远不及其他地方庙宇建筑和内容。但是,这里的山势气场非常好。由于天图山山势很高,海拔有千余米,人在山顶可环顾四野,四周山脉如群龙盘纡,山下的高速路、丹江河、乡镇民居和县城的景致等都能进入眼帘。由于这里视野开阔,周围气场稳定,人在这里的山顶处就显得非常安静,故此,天图山是人们休闲观光、陶冶情怀的地方。
五、索峪河玄坛庙
六、清油河团堡庙
七、生龙寨娘娘庙
八、城关镇寺沟寺
九、捉马沟老君庙
十、石燕寨祖师庙
十一、张家岗沐河寺
十二、城关镇城隍庙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