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文艺

家乡区县: 陕西省商南县

    商南县文艺创作概况

     商南县文学艺术创作,较早留有著述者是明代中叶的任庆云。任庆云,商南县人,生卒不详。少年随父到兖州向名家求学,后入京师太学。正德八年(1513)中举,任陕州知州。40岁后辞官,以著作自任。万历年间,编纂了《商略·商南县集》,共8卷,今有孤本存世,《四库全书总目》有著录。现存诗文20多篇。明成化甲辰(1484)进士南镗,著有律诗《松岭纤翠》和《重修武关碑记》、《秦侯去思碑》留世,载《续修商志》。民国时期,有路炳文编纂《商南县志》1部,约18万字存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此项工作。建国初期,由县委宣传部宣传干部兼管创作。文化革命中期商南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下设由3人组成的文艺创作组,主要从事戏剧创作。文化革命结束后。县文教局设有专职创作干部,负责此项工作。1980年,文化局成立后,局内有专业文艺创作组,还成立有8人组成的商南县文艺创作组。1981年成立了科普创作协会,1987年全县有各类业余文艺创作组45个,创作人员267人。县文化馆创办了油印刊物《甪峰》,区、乡文化站办的油印刊物有《富水文化》、《丹流》、《三省石》、《山泉》等。商南县小说创作较为薄弱,有影响的作者作品较少。散文、杂文创作较为繁荣。散文创作成果首推李文举,他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西安晚报》、《陕西画报》《陕西教育》等报刊发表文辞典雅、民风醇厚的散文作品百余篇。杂文创作成果以王英成较丰,他先后在《光明日报》、《陕西日报》、《中国法制报》、《法制周报》等报刊上发表针贬时弊的杂文200余篇。1985年至1988年间,年均30篇以上。农民业余作者王英鹏先后在省内外报刊发表以寓言为主的作品40余篇。1991年结集为《狐狸教子》,由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在省以上发表暨讲出的故事作品有:梁兴科的《看病记》,姚书铭的《新花》,刘国斌的《卖药》,王青莲的《新任队长》,李文举的《庞统理事》。在戏曲艺术方面,叶有声创作成就较高,他同吴震合作的商南花灯《爷孙赶驴》1984年获陕西省文化文物厅创作汇演二等奖,并由陕西省电视台录像转播。1 985年他同朱仁华合作的独幕花鼓剧《桃花运》参加全国戏剧创作调演,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的戏本创作3等奖,陕西省文化文物厅2等奖。叶有声还是上述两个获奖戏剧的作曲。美术作品较丰的作者是王绪三,在省级画刊发表的宣传画、国画10余幅,1987年集国画小品56幅在商洛地区举办个人画展。书法造诣较深者首推王启智,他的行书于1983年和1984年曾参加兰州军区、陕西省政协美术书法展,获纪念奖。
     1991年4月,中共商南县委与县政府联合召开了首届文学艺术创作会议。是商洛地区7县(市)首家规模大、层次高的盛会,陕西省文联一级作家京夫,一级编剧陈正庆、研究员李高信到会讲学,并受聘商南县文艺创作协会顾问。1991年在省地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49篇,书画摄影作品26件,创作剧目17个。在省、地参赛获奖作品37个。其中3幅儿童画参加全国第四届少年儿童书画大奖赛获3等奖。常岁福、陈树法创作的商南花灯戏《偷鸡》获商洛地区戏曲巡回观摩创作2等奖。饶浩德创作的豫剧《乡长》、叶有声创作的商南花灯戏《彩票》同获3等奖。
附一:
生龙寨上话闯王(游记)
李文举
石榴花正红时,我陪友人上了一次生龙寨。
生龙寨是商洛山中一座小山,位于商南县富水关南,山不高,因李自成曾在此安营扎寨,娶妻生子,成了这个县有点名气的胜地。《商南县志》载:“崇祯十二年冬,自成入商州军岭川,参将郑国栋、都司艾文彬合兵击贼,大败之,东下商南,娶王姓女,称娘娘,富水关人。”

       我们驱车驶至富水关前,向南望去,正对着一抹重重叠叠的山峦,生龙寨独出群山,一株古松,高居峰头,挺然独秀,且向北伸出一枝,似向我们招手。车子又七拐八转,穿村渡河,终于来到了生龙寨东边的黑漆河畔。下了车仰视山寨,见高崖峻壁,山势奇峭,主峰突兀,如雄鹰临头上,想上山,却觅不出一条路径。后来我们随流水一曲,绕至山寨西南,见山坳竹林中,掩藏着一家农舍,青藤为门,白石作凳,甚是幽静,我们就坐下来小憩。
我们正在议论上山的路径,忽院门嘎然开启,一农家老者须发皤然,扶杖而出。问明来意后,他忙将一壶茶水搬出,也在石凳上坐下,慢悠悠讲起李自成与王夫人的逸事来。
“这山原叫金钟山,山下的村子叫王家楼,村中有一位财主见闯王率军驻扎在这里,军纪严整,对百姓秋毫无犯,乃仁义之师,心想其将来必成大贵。现在闯王身边又无妻小,于是就将自己的女儿许给他做妻子。人都说这位王夫人长得好,一头秀发从绣楼上直拖至楼下。婚后第二年,王夫人在山上生了一子,闯王大为高兴,就立即将山名改为‘生龙寨’。”
噢,我想起了《县志》中一名话:“入寨生龙,李自成妄称诞子。”大概就指此事。后来呢?
“后来闯王带领军队进入河南,王夫人因孩子幼小未随。时间一长,她十分想念自己的丈夫,于是就把往日的绣楼改为‘望君楼’,楼门东开,朝朝暮暮,依窗东望,盼望着征人早些归来!几年后,听说闯王兵败被杀,孩子也不幸夭折,她在极度悲愤之下,也坠楼死了。当地人同情这位贤良的夫人,将她埋在寨南的山梁上,名为‘西宫垭’, 至今地名仍在。”
      原来英雄有如此一段哀艳的故事。告别了老者,我们怀着幽幽情思,援木附葛,跳涧越石,一气登上了寨顶。
寨顶是一块不大的斜坡地面,杂花生树,荆榛丛蔓。三进房舍已不复存在,但墙基砌石仍清晰可辨。我们踏着石阶向里走去,愈入愈高,末一进左右各幛一石一松,背倚危崖千寻。此处可否是李自成与王夫人的卧室?或者是召开军事会议之所?我们猜测着,议论着。山寨的腰际,有耳房遗址,内中尚存石碓、石碾、滚木、擂石等残物,见此,我们又想起了义军当年“收拾残破费经营,暂居商洛苦练兵”的待时情景。
站在极高处,回眸四顾,北面为一片平畴,王家楼坐落其间,我想王夫人的绣楼不知建于何处?楼门如今是开是合?西南边山岭逶迤,连绵北去。主寨较远处用坚石砌成三尺宽、七尺高的围城,起伏蜿蜒在山峦之上;较远山头,也均夷为平台,与主寨结成连环,攻可克,守可卫,当地人称之为“九里十三寨”,它们从富水关迤逦而来。志书上说,山下还有将军营,擂鼓台、铁匠营、点将台,但眼下四周均为苍茫云山,茂密稼禾,哪里寻觅?不过从这些带有金戈铁马的地名中,闻鼙鼓而思将帅,我的眼前浮现出了刘宗敏、郝摇旗、高一功、李过等英雄的身影。
我们坐下来了,背倚古松,手抚山石,面对着一堆堆残瓦断砖,这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呐,似乎要回答一个问题?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旧毡帽进了紫禁城,一株槐树缢死了一个王朝,是何等英烈!但曾几何时,为什么又匆匆兵退西安,“挟余众奔楚,过商南,从富水出马蹄店……”英雄悲剧,感慨良多,麻痹轻敌之责?腐化安逸之过?而今只留下民间的遗爱,游人的凭吊,史学家的漫评!我们寻觅着,思索着,忽然在身边发现了一株山石榴,她从石罅中生出,铁茎迎风,血红血红地开着。
《人才报》载:阳谷县近日又有老虎作害,现已伤亡数十人众,虎患危急,特招聘打虎勇士若干人来灭虎。
武松得知,满心欢喜。阳谷县乃我武二郎成名之地,打虎本是我拿手好戏。我武二郎又可重操旧业,大展雄姿了。
一西装革履的老头接待了武松:“请问尊姓大名,来此何干?”武松好生纳闷,瞅了瞅“打虎人员招聘办公室”的牌子,说:“本人姓武,名松,特来应聘。”
老者忙歉然道:“欢迎武教头再次光临我县,但为例行公事,有几个问题还得请教一下。”
“不必客套,有啥尽管问来!”
“请问武教头可有打虎学校的毕业文凭?”
武松摇了摇头。
“可有中级以上专业职称?”
武松又摇了摇头。
“是工人还是干部身份?”
“既然是招打虎人员,你净问这些无关的废话干啥?如说身份,我只能算做一介武夫罢了。”武松焦急地说。
“武教头此言差也,打虎办隶属行政事业单位,你既没文凭,又非正式干部身份,离应招的条件相差甚远。”老者为难地说。
武松略为思忖后说:“我当年力杀景阳大虫,为民除害,造福阳谷,声名远扬,我能否按特殊情况予以考虑?”
“特殊?”老者苦笑了一下。“来此应聘的,有特殊情况者胜不胜数,何止你武松一人?哦,”老者望了一眼出出进进的工作人员,急匆匆地说:“虎情紧急,恕我不能奉陪,您还是请回去吧。”
“虎情如此紧急,可又人为的设置这么多的障碍,究竟何故?”落聘的打虎英雄,对此苦苦思索,百思不解。  

 

LY13572845549(2014-10-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