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华 山
青华山位于西安市西南约20公里的滦镇街道境内,海拔1678米,属秦岭主冠一脉,势为南北走向,形若“莲花卧佛”,自足至顶以山道为轴,左右以西东两峰壑对称,全程约2.6公里,区内山青水秀,林荫竹茂,古刹名寺十余座(院),实为一处自然森林生态公园。
从环山公路南行约一里进山门,沿途奇花异草,竹青松翠,清风徐徐,泉水淙淙,景色醉人。山上有三仙庙、土地庙、过风楼、三义庙(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魁星楼、四天门、大间坪、五佛菩萨殿、吕祖洞、百神殿、弥勒殿、齐天大圣殿、无量殿等寺庙12处,90多间。其它风景名胜有鹿引泉、石门子、琉璃塔、千年白皮松及秦琼寨、敬德寨等。
青华山的庙宇体系及风景建筑于何时,现无考证。山后有翠微宫(即黄峪寺)是唐太宗李世民避暑的离宫,随历史变迁,时光流逝,原状已荡然无存,但基址尚在,有史证可考,北岭的“敬德寨”和南岭的“秦琼寨”相传为二将军当年保驾唐王安营扎寨之地。
据《古刹提要》载:“青华山,山有卧佛,创自唐代”。据《陕西佛事考略》云:“顶有木构大殿五间五层。步登山顶,目观殿宇建筑宏伟,飞檐凤脊,雕梁画栋,铁瓦营顶,堂室宽敞,阳光洁亮”。底层为巨石摩岩石刻卧佛,身长11.6米,宽2.3米,正面侧卧,右臂回曲,手掌平伸枕于头下,左臂自然伸直体侧,形态逼真,安然自若。卧佛前有四石室,顶弧形,深2米,高3米,石柱上刻记:“道光元年(1821年)本然禅师创”。二层为“佛经堂”,三层为五方佛殿,四层为“菩萨殿”,五层为“陈佛堂”。层层依岩而上,逐渐收缩后退,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共计佛殿25间,东西配殿28间,周围榻舍300余间,是典型的古唐建筑群。
该山每年适逢农历三月初三,六月十五通山庙会,值时八方游客,十面香士蜂拥而至,如潮似海,数日人流不息,山上山下实无立足之地。
南通黄峪寺约7里,西去净业寺,丰德寺约4里。
小 五 台
小五台又名凤鸣山,因人民解放军曾在此打败胡宗南残部,又称胜利台。位于子午镇南,距西安市中心23公里。北与御苑唇齿相连;东挽五台、翠华,西接沣水、青华;由子午镇沿山而上,小五台群峰簇拥,宛若一弯新月。近处三教堂,古朴典雅;拾级登山,眼前不断闪过汩汩流水,郁郁丛林,曲径通幽处,花草更迷人。这里有奇峰怪石—灯盏窝形似巨大的油灯碗;虎头崖恰如猛虎下山;花石崖艳如鲜花招蜂引蝶。千年长寿柏老态龙钟;1300岁娑椤树枝繁叶茂,世界罕见;北移400年的南洋连理枝百日花红;巨大的摇钱树“金钱”成串,独一无二。这里有清流丽水映月潭抛珠溅玉,红丝洞泉水潺潺,西渠流引小桥映花丛,子午水库高峡出平湖。这里有古刹佛殿——普贤堂为文革幸存,也是当年红二十五军某部指挥所;斗母宫已修复一新,院内绿树繁花,翠竹摇曳;玉皇楼别具一格,20余尊与真人同大的塑像栩栩如生。更有那五台烟云、巨石观日、顺帝书院、正顶夕照、孤峰如削、白音殿、五佛殿、袁登台等多处景观。
小五台,春有杨柳拂风絮,松柏枝梢滴新绿,桃李杏花满目春,洁白艳红谱春曲;夏有百草遍地花,赤橙黄绿青蓝紫,原始森林蔽天日,青石小憩爽心脾;秋有山果实累累,板栗核桃任君品,满树柿“灯”红似火,更比香山枫叶红;冬有满目万山红,时有瑞雪随风舞,苍松翠柏结冰棱,鸟鸣雪景山中行。
小五台将以其古朴、典雅、原始、婀娜多姿的自然风光欢迎您光临。
观 音 山
观音山位于长安区滦镇街道境内,距西安44公里,西万公路从山角南北横贯。观音山系终南山支峰之一,海拔2116米。传说观世音菩萨驾仙鹤遨游太空,见此山风景秀丽,独具特色,便降落此山,故取名为观音山。
观音山历代为终南山一处有名的佛教圣地和风景游览区。据清同治时第五次修葺碑载:观音山建于隋,盛于唐,兴于明,历经千年,多次修缮,建筑壮观宏伟,臻于完善。唐代高僧道宣律祖等曾在此处修道传法。山上现留明万历时铸钟两口,一口钟吊在正顶龙脖之巅,另一口悬挂在玉皇坪庙门前。观音山虽几经沧桑,古寺庙现存无几,但经几年来我区集资修复,给观音山又新添了几分色彩,众僧徒及游客纷沓而至,香火缭绕仍不减当年。
观音山风景秀丽,寺庙众多。全山现有古寺庙(或遗址)二十七处。在长达五华里的山脊上,由南至北,有观音台、孤魂台、弥勒台、舍身台。正顶有观音送子、中佛、山门、南雅等庙宇60多间。环绕正顶四周山腰另有东、西、南、北四个净地,依山挟势,以势携景,景景相距里许,依盘山栈道串联通达。诸净池内泉水清澈,可供游人饮用。在南北净池之下有一天然岩洞,取名水帘洞,洞内面积50平方米,洞前新建大殿五间二层。此外还有天书摞、面壁石、松石坪、泪水沟、玉皇殿、金蝉寺、尼姑庵、龙王殿、万峰寺、鹤场、九龙潭、法华寺等庙宇和风景名胜,常有不少名僧来此山居住修法,年迈九旬的贡嘎活佛的高徒园照法师就住在法华寺。且美国、菲律宾、日本等国及港、澳、台侨胞,亦来此拜访学法。每逢山会善男信女前来拜佛者日达上万人。
观音山至今仍流传着许多美妙的传说。“鹤场”,传说是观音菩萨驾仙鹤降落之地。观音山原来山上缺水,传说观音菩萨驾仙鹤降临后,敬告玉皇派各地龙王前来供水,夜晚于西沟坳下闪出一条曲折迂回的溪沟(即“九景沟”又名“九境沟”)蜿蜒十余里,形成诸多清潭,潭状如石窝,如浴盆,如箕如簸,潭中潭,潭外潭,潭潭景色各异,潭水终年不竭,清澈如镜,居高鸟瞰,溪水串潭,似若串珠,潭底岩层形似龙形,人们说潭里有龙,因之后又取名“九龙潭”。山峰下端又连出四景,景旁有池,故为四景池。每逢山会,千万香客游人饮用有余,昼饮夜蓄,日日满池,真乃神奇。其它各名胜景观,诸如“面壁石”、“泪水沟”、“定心石”、“松石坪”、“天书摞”也都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观音山景色宜人,寺庙众多,常年有众多的国内外学者及友好人士到此参拜学法和观光游览。
详见http://p.t.qq.com/longweibo/index.php?lid=4555475527758839148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