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枫掩映夕残,千壑万崖画亦难。此是骊山真面目,一生能得几回看。”这是清朝杨晃明赞美关中八景之一“骊山晚照”的诗句。就在这秀美如画的骊山腰,有一座经历了63年的古亭——兵谏亭。
说起兵谏,不得不再提那段并不遥远的历史。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本帝主义不断侵吞我土,亡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面对声势浩大的群众抗运动,威武壮烈的地区抗战争,蒋介石仍在继续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于1936年10月和12月两次亲临西安,以华清池为行辕,部署剿共计划。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以民族大义为重,曾先后在西安、洛、临潼多次向蒋介石痛切陈词,苦谏、诤谏,要求停止内战,团结抗,但是遭到蒋介石的拒绝。1936年12月12凌晨,东北军包围了华清池,迅速解除了华清池附近宪兵和蒋介石卫队的武装,捉住了蒋介石。后来,经张、杨两将军和中共代表团与南京方面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的基本主张,结束了十年内战,促了共第二次合作,为形全民族团结抗的局面奠定了基础,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走过曲曲弯弯的小路,来到一门山炮面前。山炮正面,民青天白的徽记格外醒目,仿佛突然走进了中华民的时光,看见了震天的炮火、弥漫的硝烟。另一块平地又是几门榴弹炮,绿幽幽的炮仿佛刚刚刷过油漆一样,黑魆魆的炮管在郁的天里越发显得深邃,似乎在默默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1986年,又一次更名为“兵谏亭”。这个名字就这样一直使用至今,我想,也会一直这样使用下去,让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记住张杨两将军的凛然大义,永远记住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永远记住那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
两个世界最大的政,围绕一个小小的亭子,四易其名,世所罕见,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让我们看到了由感到理的升华。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变化,令欣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