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延陵改为毗陵起,历经西汉、新莽、东汉、三国等朝代,延陵县名湮没482年后,又于曲阿县西南重置。
晋太康元年(280年),吴亡、统一天下。二年,对原孙吴所管辖的一些郡县更名、重置。如被吴大帝改名武进的丹徒,改名云阳的曲阿,分别复名丹徒、曲阿;分吴郡西部置毗陵郡,以丹徒为治所;于曲阿县境西南延陵乡重置延陵县。重置后,设治所于延陵镇,改镇为县城,县境包括今金坛市西北部,句容市、丹徒县东部,丹阳市西南部地域。时延陵、丹徒、曲阿、武进、毗陵、无锡、暨阳7县同属于毗陵郡。
晋室南渡后,我国南方经历东晋、宋、齐、梁、陈5个朝代,在这长达272年(317~589年)中,延陵县的名称、疆域均未变更。其隶属关系是:东晋时,延陵县属扬州之晋陵郡;刘宋永初二年(421年),建南徐州于京口,元嘉八年(431年),扬州之晋陵郡属南徐州,延陵县改属南徐州晋陵郡;南齐时,一度改晋陵郡侨置南东海郡,延陵县属之。梁天监元年(502年),改南东海郡为兰陵郡,延陵县改属兰陵郡。陈永定元年(557年),复将兰陵郡改南东海郡,延陵县属之。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南徐州置蒋州,治所在今南京清凉山。同年,丹徒并入延陵县,治所从延陵镇移至京口。这时,延陵县的疆域除原来的县境外,还有原丹徒县境,属蒋州。开皇十五年(595年),置润州,治所设于京口,原属蒋州的延陵、永平(今溧阳)和原属常州的曲阿划归管辖。同年,分曲阿县的金山乡为金山府(后改金山县,即今金坛市)。隋大业三年(607年),废润州以辖县归江都郡。江都郡属县有16个,延陵县是其中之一。
唐武德三年(620年),沈法兴与李子通割据江南,重置润州,并把隋时并入延陵县的丹徒县境复置丹徒县,延陵县仍为旧地域,治所徙至原延陵镇。同时,在句容县置茅州,辖句容、延陵2县。武德七年,废茅州,延陵、句容县改隶润州。武德八年,延陵西的金山县并入延陵县,其县境包括原延陵县境和今金坛市境。唐武后垂拱四年(688年),原并入的金山县境分置金坛县。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延陵县废。丹阳之延陵古县从建置,历经唐、五代、至北宋熙宁五年,长达791年。延陵县废置前夕,辖治太平、寿安、洞仙、孝德、上元5个乡。废置后,改延陵县城为镇,连同所辖的太平乡村、里108个和寿安乡村、里72个划归丹阳县,洞仙乡村、里72个划归丹徒县;孝德乡村、里66个和上元乡村、里25个划归金坛县;上元乡另村、里20个划归句容县。延陵古县治所在今延陵镇,其城廓、城河、宝塔等至今均有遗迹可寻。城中有规模宏大唐代建造的昌国寺;城东有韦昭墓;城南有董永墓、董永庙、望仙桥,七仙女和董永的神话传说源于此;城西有昭君墓;城西北九里有延陵季子祠(亦名嘉贤大帝庙、九里庙)、季子墓和传为孔子所书的十字碑,碑文曰:“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字碑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延陵古县有八处胜景,今亦有遗迹可寻。其八景为:春秋孔碑(十字碑),延陵唐寺(昌国寺),沸井腾泉(九里沸井),茅峰耸翠(三茅峰、长空山、云净山),长桥横汉(九里季河桥),高阁连云(夫子阁),四平夕照(方山),万顷春波(万顷洋)。
延陵古县城内有太平河,可北抵丹阳,东贯金坛,南通茅山;城西北有九里河、香草河,连接江南运河。驿道通金坛、丹阳、句容、茅山,水陆交通方便。古县境内的西部边缘有茅山、方山、云净山等,余为平原、水泊。大湖塘有姜塘、鲛塘、柳茹大塘、庄湖、洋湖、万顷洋、天荒湖,可谓鱼米之乡。所产糯米,曾为“贡品”。
民间保存的《延陵九里庙志》中,有51任延陵县令人名的记载,并有疆域、寺庙、胜迹、祥异、艺文等记述。
丹阳之延陵古县名来历,《元和郡县志》云:“延陵县东至润州一百里,因季子以立名。”《汉书•地理志》云:“季札所居在毗陵,然今县北有季子祠,或当时采地所及,故名延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