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是我县重要的城镇,历史久远,唐朝已建为城镇,当时叫青城镇,因邹平县青龙山阴影清晰可见而得名,隶属邹平县。到了金朝1233年(天兴二年)又设立为青平县,青城镇改名为青平镇,并为县城。几经反复,现仍为青城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几经事变风雨,特别是“文革”的洗劫后,青城文物保存完好的仅有“文昌阁”了。
文昌阁是一座过街楼,跨建在旧城中心的十字街上,基座为正方形,高2.1丈,边长3.25丈,全部用大青砖砌成。基座是下宽1.2丈,高1.6丈的十字形卷拱门洞。门洞贯通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基座以上建有三层楼阁,一层为砖木结构,二、三层均为木制结构,二层为暗层。每层的四角,原来造型极端精巧:一尺多长的挑角,从根部到尖端逐步适度的减少着她那精美的体形,到了最上端,表现了建筑师绝伦的手艺——磨光砖下垂了一点,并挂有上好的铜铃,微风吹来,12个铜铃交错发出动听的乐曲。楼阁釉瓦覆顶,顶端冠一铅灰色大圆宝顶,从地面到楼顶高5丈左右。整个楼阁,灰墙朱柱,结构严谨,造型优美,雄伟壮观,气势磅礴。
文昌阁是古青城的“八景”之一,美名曰“高阁晴霞”。的确,在晴空云霞无边苍穹之下,文昌阁座落在城垣环绕的城境之中,凌驾于绿树掩映的建筑群之上,宛如群山中突兀而出的主峰,丛林中拔地而起的高松,挺拔瑰丽,气势非凡。登阁凭栏眺望,更能领略高阁晴霞的美妙。暮春之际,城外沃野千里,男耕女种;城区房屋错落有致,炊烟袅袅,蓬勃生机之景象,尽收眼底。仲秋时分,华实遍野,黍稷盈畴,丰收美景一览无余。春、夏、秋三季,登楼向西、北两面眺望,黄河之中穿梭的船帆清晰可见,艄翁的号子隐约可闻。
文昌阁是古代祭祀文昌帝君的场所。有典籍记载,“文昌六宫(星)统摄将相,以逮司命司禄,其权极尊。”据此,道教把它奉为掌管主宰功名、禄位之神。为此,历代文人对其顶礼膜拜,奉之尤虔。
关于它的修建,更是众说纷纭。据说县城修建文昌阁必须有状元及第。这一传说被事实所证明:明朝山东几个状元没见资料,清朝全省出了六个状元,分别是聊城的付以新、邓钟岳;济宁的孙玉桂、孙如仅;潍县的曹鸿勋、王寿朋。这三个县城都建有文昌阁。
关于青城文昌阁的成因和建造,在当地流传着许多具有神秘色彩的传说,其中可信度最大的是:齐东县出了状元王文烨。据元史记载:他外祖母家是青城,他自幼跟随舅舅长大。他姥姥家是诗书门第官宦世家,他自幼耳熏目染,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又聪明过人,有神童之称,舅父视为掌上明珠,聘名师科读,他不负厚望,刻苦攻读,公元1930年名登皇榜高中状元。青城人民高兴之余,于弘治十五年【1502年】修建了文昌阁纪念他。此举也诱发了齐东,在旧城修了魁星楼,期盼再出名人奇士。
事隔多年,楼阁颓废,摇摇欲坠,大有倾倒之势,1841年,此任知县张微垣带头捐出俸禄,联合乡绅集资重修。每岁春秋两祭,祭礼颇隆。届时县知事、乡宦、生员,设仪仗、具朝服行九拜大礼,设祭五案:帛一、牛一、羊一、豕一、果品五笾、豆各十。意在祈求魁星,恩赐乡里,多出文人名士。说也奇怪,天缘凑巧,自建文昌阁后,明朝万历三十四年,徐霞村东南“大寺”两侧生有灵芝仙草,此为古刹瑞草,地灵人杰之兆。智者皆云:我县将有贵人出生。果然,该村杨梦衮于万历四十七年,名登皇榜二甲,授庶吉士,后官至工部尚书,1597年始督修三殿至1627年,修建成了现在保存完好的京城三殿。
之后又相继出了青城的才子之家一门四进士:于永清、其子于四裳、其长孙于重华(省考解元,名噪一时)、次孙于重寅(会元进士,更是名震遐迩)。
更有相传久远足以自豪的三衮压高杰的故事:崇祯年间,江南一新科状元高杰,荣归故里,特经青城,相会当时在全国颇负盛名的三衮。由知县崔正岳撮合,四人相会于昭庆寺,寒暄过后,高杰先发制人曰:山东素有粗脖秀士之说,青城区区小县,尚能例外乎?!三衮之首杨梦衮,不动声色,沉着应对曰:“山东渤海滔滔,泰山高耸;”于华衮翘着大拇指高昂曰:“文有孔孟,武有孙姜;”董朱衮轻蔑地扫视高杰一眼曰:“江南可比乎?!”三衮惟恐仅此一举高杰不服,紧接各以带“水”、“火”、“金”字的字各自口占七绝。高杰听后,面红过耳,自感望尘莫及,可惜这三首诗失传了,但至今这一故事,青城妇孺皆知,常引以自豪。
文昌阁的修建成因,说明它的修建历史久远。距今数百年的历史跨度,虽然经历了漫长的风雨岁月,至今却仍然巍然耸立,安然无恙,保持着原来的风貌。它始终不失为古代建筑的杰作,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解放前,文昌阁饱受风雨剥蚀及战争炮火的轰击,加之年久失修,漆画斑驳,瓦壁残裂,鸟雀栖宿,已呈支离破碎之状,摇摇欲倾之势,一片颓废凄清。
解放后,文昌阁被列为省二级文物,几经修葺,文革期间,又惨遭破坏,三中全会后,捐资复修,使其恢复了当年的雄伟壮丽。
青城文昌阁,以瑰丽的雄姿,屹立在高青大地和高青人民的心中,它是高青的象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