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
1、地震灾害:永昌位于祁连山北缘断裂带和龙首山南缘大断裂地带,地震活动比较活跃。自东汉顺帝汉安二年(143年)至1985年的1842年中,波及该区的大震10次,一般地震?0多次。其中,143~1911年有记载的地震60次,平均约30年1次。1949~1985年有记载的地震13次,平均2.5年1次。1927年5月23日,古浪发生8级大震,波及我县,烈度高达8度,使县城四门俱倒,损毁房舍1.2万余间,民房倒塌4.8万余间,死800余人,伤500余人,死亡牲畜8600余头(匹),地裂缝约2尺左右。此次地震给全县造成了重大损失。
2、旱灾:从气象角度讲,永昌的年降雨量只有年蒸发量的10%,几乎年年干旱。因此,永昌的种植业是“无水不植”的特殊农业,历史上所记载的旱灾都属于特大干旱。如从东汉安帝永初三年(109年)至1957年的1848年中,共记录旱灾22次,平均84年出现1次。1958年以来,经30多年的观测,春旱年发生率为13.6%,伏旱为63.6%,秋旱为18.2%,冬旱为27.3%。
3、水灾:永昌县的水灾源于局部暴雨和连阴雨。据县气象站调查,1958年以来的31年中,共出现暴雨51次,成灾13次。1987年6月11日出现了永昌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损失总计1897万元。连阴雨一般出现在夏收期,有时连绵数十日,造成小麦等作物生芽、霉烂。1971年8月,阴雨过程曾长达27日。
4、风灾:永昌县四季均可发生风灾,对农业生产危害极大。在历史上,曾有大风拔树、飞沙走石等记载。1928年4月28日正午,黑风从西北起,顿时天昏地暗,伸手不见指。两小时后,逐渐由黑变黄,傍晚虽见日然无光。1958年以来,8级以上的大风共发生618次,年平均为19.9次,有的年份达40多次。发生于春季的占44%,夏季占23.7%,冬季占18.9%,秋季为13.4%。
5、冰雹:永昌县冰雹发生期为4~10月,6~8月为相对较多时段,年平均雹日仅1次。由于受地形影响,雹区主要集中在红山窑乡和新城子镇局部地带,南坝、北海子、朱王堡、水源等乡也偶有发生。总趋势是西南多于东北,山区多于平原。
6、其他灾害
①霜冻。永昌的降霜期随地形的增高而渐长,由东北向西南从204天增加到267天。早霜冻出现日期最早为9月2日,最晚为10月15日,平均为9月22日。晚霜冻结束日期最早为3月29日,最晚为6月3日,平均为5月2日。
②虫灾。永昌县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蝗害和螟灾。明崇祯十一年(1638),竟达到“蝗虫食禾殆尽”的程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县农业科技人员鉴定,永昌县危害农作物的害虫有17种,危害林木的害虫有12种。经过多年防治,虫灾危害现已大大减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