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氏历史考证

家乡区县: 江苏省丹阳市

第一世为进士眭彦,直到现在已发展到二十五世。一世到五世为单传。从六世到十一世的排辈是统一用字,十二世起即各村排辈,用字就不是共同统一了,而是各村自己确定用字。由于相互间关系密切,所以辈数并不紊乱。近年来,由东冶头村与黄岩村的几位族长共同研究修订谱书并重新整顿班辈用字,统一了今后排辈起名的用字,共五十六个字,编成八句话。现抄录于下:
元志宝守茂永君,天公华道长安振。
春光一季青云景,秉汝思家时兆廷。
友绍仲允碧存玉,承延应之希德宗。
万自若叔士子敬,弘国清正大荣东。

南北朝时代的史书中将眭豫写成了睦豫。眭仲让写成了睦中让。眭邃写成了睦邃。在《北齐书》列传第三十七的“校勘记”四十四条中给予纠正,全文抄录于下:“眭豫,字道闲。诸本“眭”作“睦”。张元济《北齐书》跋云:“按本传,睦豫赵郡高邑人。本书崔暹传(卷
三十)“赵郡睦仲让阳屈之”,魏收传(卷三十七)“房延佑、辛元值,睦仲让虽夙涉朝位,并非史才”。《北史》此二传“睦仲让”均作“眭仲让”。又《魏书•逸士传》(卷九十)有眭夸者,亦赵郡高邑人。又慕容宝传(卷九十五)有“中书令眭邃”,汲古本亦误作“睦”,而鉴本即
作“眭”。(按百衲本作“畦”)。由此推之,眭氏必为赵郡钜族,且当时人物亦甚盛,窃疑睦豫为眭豫之讹”。按张说是,此传序文中“睦道闲”,《北史》百衲本也作“眭”,而殿、局本改作“陆”。此传明言仲让为豫宗人,道闲即是豫字,《北史》二处都作“眭”,这里“睦”也是“眭”之讹无疑,今改正。再者《北齐书》卷三十,列传二十二的“崔暹传”校勘记第五条中写道:“赵郡眭中让阳屈服之。诸本“眭”作“睦”。按姓氏书无睦姓,今据《北史》卷三二改,详卷四五校记”(《北齐书》卷三十列传第二十二,四一三页)。从以上“校勘记”中可以看出,把“眭字写成“睦”字或者写成“畦”字都是错误的,在校勘时加以改正了。
“睦”字是不做为姓的,《辞海》与《辞源》中都没有注明为姓氏。汉朝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也没有注明“睦”字为姓氏。而《康熙字典》中注明是姓氏。并写明“《正字通》北齐散骑常侍睦豫”,这显然是错了。上面已经考证明白,北齐散骑常侍是眭豫,把眭字改
为睦字是错误的。在《辞海〉的《正字通》词目下说明《正字通》“征引繁芜,常有穿凿附会之说”。可见《正字通》的注释是不确切的。
在《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睦姓的两名,一名是睦豫,“北齐高邑人,字道闲,弱冠举秀才,天保中参议礼令,历迁散骑常侍。”上文已经说明是错了。另一名是睦大用,“元为汾州同知,公廉有威,吏民畏服。去任,州人思之”。而《汾州府志》上记载是:“睦大用是
神峰人,元代延佑年间同知汾州,廉正有威,吏民守法,畏服”(见《汾州府志》四卷十一页、五卷三十页)。除以上材料外,再无材料说明。
另一种是把眭字读成“陆”音,或者写成“陆”字的也是很多的,明显的是南宋马令著的《南唐书》与清朝吴仁臣著的《十国春秋》,把眭昭符都写成了陆昭符。南宋诗人陆游著的《南唐书》却写成了睦昭符。这三本书都写的是眭昭符的传记,内容是一致的,但姓氏却都写错了。丹阳县志中即写着:“眭昭符,字隆祖,赵州人,南唐进士,常州刺史。开宝七年(公元974年)江南王累遣昭符如宋、周。周啖以爵不受,宋加以威不惧,卜居丹阳董庄,为邑眭氏始祖.祀常郡名宦”。这才正确的写出了眭昭符的姓氏。
对眭字的错读错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种是由于文化程度低,或者根本不识字,尤其是在过去的旧社会中,眭姓成员常由于生活所逼迁移到各地去,只知姓眭不知道眭字的写法,往往把眭字写错。河南省中牟县的眭姓后裔即是如此,他们把眭字写成“畦”字。我的一位弟弟眭凤临,在解放战争时期曾是解放军战士。1949 年在解放开封的战役中,住到中牟县的一个农民家中,看到这家墙上挂的家谱,写的是“畦氏家谱”。由于他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姓
氏,就问房东的一位长者:“你们这是姓什么?”长者回答说“我们是姓眭,是从山西省乐平县迁来的”(昔阳县在中国三年以前叫做乐平县)。凤临说:“我是乐平县人,我也是姓眭,但是我们的眭字是目字旁边一个圭字,而不是田字旁边一个圭字。这个字念畦(其),不念眭了”,长者说;“这是我们写错了,真对不起祖宗,赶快改过来吧”。凤临说:“就这样写吧,不要改了”。长者说:“要改。要改,我们把自己的姓氏写错了多少年代,已经对不起自己的祖宗了,过去不知道而写错了,现在知道了一定得改过来”。当即把畦字改为眭字。这件事可以看出这位长者对自己的姓是严肃认真的,错了就要改过来,有的人就是明知道错了,也不改正。陕西省大荔县机械厂一位工人眭德功,在他的身份证上写成了睦德功,明知道错
了他也不去纠正。原河南省供销合作社主任眭福增,是河北省临城县官都村人,他常把自己的眭字写成“睢”字,这都是对自己姓氏不严肃认真的表现。
更有甚者是改姓,因为别人对眭字不认识,常常读错与写错。又说《百家姓》的书上就没有这个姓氏,他们就不坚持自己的姓氏,而改为别的姓了。河北省临城县王家庄村原有眭姓后裔,则因以上的原因改为姓“孙”了。河北省宁晋县寨子村的眭姓后裔则改为“崔”姓了。湖南省永州市名山岭村,有一位名叫眭醒千的老先生过去在广西省兴安县,阳朔县,以及湖南省永明县任过数届县长,并
当过零陵保安司令。由于别人对眭字总是误写为“睦”“陆”,甚至于不认识,于是他把眭字改为“书”字,并在他的家龛上写了一付对联:“弓冶千秋薪传孟夸,眭书二字香炙刘娄”。为放弃自己的宗姓而自慰。对他崇拜的个别人也跟着把眭姓改为“书”姓了,实在是无原则的与不可取的做法。
另一种即是由于社会上的人们不认识眭字,把眭字错写成睦字。如《中国专家人名辞典》872页工程技术栏里边有睦明录与睦镇华两位工程师的名字,他们都是江苏省丹阳县的人,我认为是把姓氏搞错了。可能是在编辑这部书的时候,在编辑人员的心目中只知道有个睦字,不知道还有个眭字。甚至他们认为眭字是错误的。而睦字才是正确的,所以把眭明录,眭镇华改成为睦明录与睦镇华了。自认为是改掉错字,而实际上是他写了错字。
眭:“赵大夫食采眭邑,因以为氏。赵郡邯郸、为郡著姓,汉有符节令眭宏,字孟。类稿二引,眭均误作“睦”。
(光绪六年版《元和姓纂》卷二、89页)
上面两段写的简单明确,但没正确说明眭姓的来源问题,再全文抄录《元和姓纂》支韵,卷二、一页中的一段:
枝:楚大夫,枝如子躬之后,或姓枝如氏。(案《通志》谓晋栾枝。或秦公孙枝之后,以名为氏者,若枝如子躬其后为枝如氏)。
赵郡邯郸、为郡著姓,汉有符节令宏,字孟。十一代孙固,迈生逸燕,易州刺史。昌黎公生镇,后魏七兵尚书。曾孙燮,生仲让.北齐国子监祭酒。仲让生燕通,滑州别驾。
义安、后魏有枝雅。
濮阳、唐考功郎支逸文。
马邑、后魏有支夸。
(嘉庆七年版,光绪六年校补版)
从以上这段抄文来看,主要是把“枝”姓与“眭”姓混淆在一起了。正确的文字应该是:
枝:楚大夫,枝如子躬之后,或姓枝如氏,(案《通志》谓晋栾枝,或秦公孙枝之后,以名为氏者,若枝如子躬,其后为枝如氏)。
眭:赵郡邯郸,为郡著姓,汉有符节令宏,字孟。十一代孙固,迈生逸燕,易州刺史。昌黎公生镇,后魏七兵尚书。曾孙燮,生仲让,北齐国子监祭酒。仲让生燕通,滑州别驾。
义安、后魏有眭雅。
濮阳、唐考功郎眭逸文。
高邑、后魏有眭夸。
著名的考古学家王献唐先生所著的《炎黄氏族文化考》书中。认为炎黄二帝为争夺黄河流域的水草美腴之地,而发生了战争。炎帝的后裔被黄帝的后裔所败,被迫离开黄河两岸的地区,逃亡到北方的偏远的地方就成“狄人”,游牧于陕西的北部与山西的中部。以后向东发展成为陕西、山西及河北西部的游牧、狩猎的民族。白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白狄是炎帝的后裔,不是少数民族。更不是满族。
根据《炎黄氏族文化考》一书的考证,炎帝的姓氏是姜,黄帝的姓氏是姬。可是炎帝后裔狄人又分为许多姓氏。而白狄姓什么《炎黄氏族文化考》中没有讲明。《辞海》的词目:“隗”字下说:“姓,古代为狄族的姓”。《辞源》在白狄词目下说明为:“春秋时我国北方地区狄族的一部,狄、亦作“翟”。其衣尚白,故名。散居在山西、陕西西北一带,隗姓,与晋互通婚姻”。以上资料说明白狄是隗姓,可是晋国灭肥之后,将帛系皋软禁在现在昔阳县东冶头镇的肥子国里时,史书上并没记载着他的姓氏。在《辞海》、《辞源》及《康熙字典》中,都写明“隗”字有三个读音,三个解释:一是读wei(委),高峻貌。二是读kui(葵),古国名,故址在今湖北秭归东。三是gui(归),姓,古代为狄族的姓。
緜皋是白狄人,他可能是姓隗了。隗字的第三音是gui(归),这个读音就与传说中的“眭姓由圭姓改来”的说法一致了。但不是由这个“圭”字改的,而是由这个“隗”字改的,这是我的推论,不能做为定论。真正的定论将由眭姓的后代得到更新的资料来做结论了。
综观以上资料与分析,眭姓氏族是属于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姓氏为姜,是狄人族中的白狄人。到春秋时代即可能改为隗姓,肥国灭亡之后,族人怕因为肥国国王的后裔而受害,便改隗姓为眭姓。眭姓的来源就是如此。明朝时代丹阳人眭思永曾写过一篇《眭大夫之功考》的文章,其中提到的赢姓、子姓以及后人提到姬姓的都是不足为据的。
眭姓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炎帝的后裔与黄帝的后裔都是中华民族的主要成员,这个集体就是汉族,所以我们眭姓也是汉族,绝不是少数民族,更不是满族,这是无疑的。

 

那么远&那么近(2014-10-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