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托克托

家乡区县: 内蒙古托克托县

托克托县地处大青山南麓,黄河北岸的土默川平原,属呼和浩特市。 托克托县 位于东经111°2′30″--111°.32′ 21″,北纬40°5′35″,——40°35′15″,全县平均海拔高度为1000米,东西宽37.9公里,南北长52.35公里,面积1416.8平方公里。托克托县辖3个镇、6个乡:双河镇、新营子镇、五申镇、中滩乡、燕山营乡、伍什家乡、永圣域乡、古城乡、乃只盖乡。托克托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托克托县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在这块古老而文明的沃土上,有新石器时期的“海生不浪文化”遗址,战国赵武侯筑就的云中古城,唐代边陲要塞东受降城,辽、金、元的云内、东胜州,互市贸易的水旱码头河口古镇;有神奇莫测、变化无穷的海眼神泉,千亩湖泊、苇丛点缀的南湖水上公园;有品质优良、闻名遐迩的红辣椒、葡萄、小茴香、黄河鲤鱼、黄米、黄豆、红萝卜、枸杞等土特产品。在历史的进程中,这里曾先后孕育出孟舒、恰台吉、李裕智、苏谦益等历史名人和革命先驱。

托克托县是内蒙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内蒙古最早有人类的地方是托克托县和赤峰,分别被命名为“海生不浪文化”和“红山文化”。托克托县早在战国赵武侯时代就有了城池,这座已有近2400年历史的古城,观其遗址,城池轮廓自今依然清晰可见。唐王朝建立后,为了抗击后突厥的南侵,于708年(景龙二年)在黄河北岸的阴山以南地带兴筑了三座受降城,其中东受降城城址就在今托克托城内的“大皇城”,825年(宝历元年)根据振武节度使张帷清的建议,将东受降城迁至北魏时期的盛乐城,【和林县上土城子北面】。辽之初,将胜州城人民迁移到黄河东岸进行安置,重新修缮了城垣,并命名为东胜州,意即在旧胜州城东面的意思。是一座规模很小的城郭,金代,元代沿袭辽制,仍在此设置了东胜州。在蒙古汗国时期这里的地理位置的重要又明显起来。蒙古汗国多次南下中原,都是从东胜州渡过黄河,穿过鄂尔多斯高原而深入内地,而至云南大理及四川一带。元王朝统一全国后,在东胜州至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市)之间的黄河上,设立了水路驿站,东胜州在元代曾有一定的知名度,中外使臣经过这里的都记载于他们的著作中。托克托由蒙古语“脱脱”转化而来,“脱脱”为北元时土默特首领阿勒坦汗的义子之名,因“脱脱”曾率部驻牧于此,城名亦称“脱脱城”。 清代中期起,大量的汉族人走西口来到土默川一带,特别是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后,托克托一带地方已全部放垦。先是1741年(乾隆六年)在呼和浩特设置归绥道,同时在托克托城设置协理通判,由归绥道管领,负责处理汉人事务。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改为托克托理事同知厅,简称为托克托厅。1884年(光绪十年)又改称托克托县。1912年延用原来托克托县名,简称托县,托县在晋商走西口的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张琳(2014-10-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