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踅(xue)面相传,踅面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西汉大将韩信木罂渡军破魏时,请当地老百姓帮忙,赶制出一种以荞面作原料的溥面饼,这种面饼携带方便,吃时便捷,只要在开水中一涮,再调上盐、醋、辣子即可,的确不失为行军打仗用的快餐食品,这就是最早的踅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小吃离不开水土,要吃正宗的踅面还得去合阳。在合阳,有人把“踅(xue)面”写成“旋(xuan)面”,是因为“旋(xuan)”字在合阳方言里念“踅(xue)”。“踅”字是个冷僻字,清代时,合阳有人编了一本《土音杂字》,出于好心,找了一个古音也读“xue”的“页”字来为“踅”字注音,但知道这个古音的人实在太少了,结果弄巧成绌,大多数人都按本音读“ye”,而没有人读“xue”了。外地人到合阳按字读音,这样一来,把“踅(xue)面”念成“页(ye)面”,实在是将错就错的一大误会!
踅面的制作工序分为磨面、和面、摊面、切面、调食五道,与礼泉赵镇的烙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踅面用料是荞面。过去卖踅面者讲究自己动手,拣净荞麦淘洗好磨成荞面。和面用大陶盆,一次要和几十斤,荞面粉里舀上水,用粗木棍顺时针方向搅拌,这道工序最关键,必须搅拌均匀,稀稠得当。面糊和得好,摊出的面才会好。
摊面专用铁鏊,中心略凸,直径二尺多,重几十斤。舀一勺和好的面糊倒在鏊中心,用半月形的木踅子划开、摊平、摊匀。据说“踅面”之“踅”,取其“踅来踅去”之意而得名。
荞面糊“踅”在鏊里,鏊底用穰火,一面受热变硬,即翻过来烘烤另一面,烙到七八成熟,叠在一起,折成四折,讲究切功,用长刀切成细丝,须切得宽窄和面饼薄厚一样,四棱见线,才显功夫。切好的面丝码在木箱里备用。
食时,把锅中水烧开,放少许盐,以防面入锅里变粘。把切好的踅面投入水锅中,用筷子一搅,便可捞起。外地人见状总怀疑这面是否熟了?其实完全不必担心,面在鏊上已烙至七八成熟,沸汤中一烫,不会不熟。食时或干或汤,悉听尊便。吃干时调上大油(白油)、大油辣子(红油)、清油辣子、盐、醋,蘸一点花椒面,撒一点葱花或韭菜花,便可食用了;吃稀则要另调臊子汤的。吃踅面,大油绝不可少,荞面调上大油,软和又好吃。
外地人初识踅面,一般嫌荞面黑黢黢的,不好看,又怕没熟,更对红油辣椒望而生畏,但若鼓起勇气吃上一碗,顿觉筋道有嚼,肚里暖和,口留辣香,有滋有味,这才知道合阳人为何对踅面情有独钟了。
踅面在合阳,不仅是四时八节、婚娶丧葬时筵席上的必备之食,也是老百姓平常生活里的飨用之物。男女老幼都喜食踅面,但凡上会跟集,少不了吃两碗踅面。即便是大姑娘小媳妇,围着踅面摊子站着吃,吃的满嘴红油,也并不难为情,反倒觉得这才把踅面的味儿道吃出来咧。
逢年过节,许多人家都要订上几十斤踅面,备好红油辣子,招待亲朋好友;若有外地亲友来访,踅面更是合阳主人饭桌上必不可少的好吃货。
踅面因食用方便,味美价廉,尤以酸辣出头,适合北方人口味而成为合阳“第一小吃”。合阳人不分男女老少,上会赶集,都喜欢吃一碗踅面,吃得满嘴红油,煞是羡人,即使是大姑娘小媳妇,丝毫也不觉得难为情。逢年过节,不少人都要做几十斤,用来招待亲朋好友。踅面一年四季都能进食,“夏吃解乏困,冬食驱冷寒”,常吃可以降血脂,平血压,治便秘,调胃润肠,既治病,又保健。踅面在合阳各地都可吃到,而数坊镇最正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