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名人录

家乡区县: 福建省蕉城区

现在让我们肃然缅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胪,洒热血,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建立人民共和国的革命英烈: 郑长璋,城关人,1926年在北大入党,回闽后,由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决定回宁德县以筹建国民党县党部为名,开展地下革命活动,1927年国民党右派代表蒋介石叛变革命,各地反动份子打出“护党拥蒋”招牌,血腥镇压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郑于三月被捕,四月被杀害,牺牲时年仅26岁。抗日战争时期曾将郑家所在地竹兜街改名“长璋路”,1982年追认为革命烈士。 蔡威,城关前林路人,原名泽鏛,1907年生,1926年在上海同济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与郑长璋是宁德早期的中共党员也是我县党组织的创建者。1931年10月从上海赴鄂豫皖苏区,是红四方面军无线电通信及技术侦察工作的创始人之一,任过鄂豫皖军事委员会参谋部参谋,红四方面军第二电台台长,随军转战并参加闻名于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2月5日被任命为红军总司令部二局局长。他在侦察敌台,破译敌军密码中立下了卓越的功勋。毛主席在延安对宋侃夫(系蔡战友,解放后任公安部副部长等职)说过:〔红四方面军电台的同志有功劳,在我们困难的时候,特别是在四渡赤水和在云贵川湘一带迂到困难时,是你们及时提供了情报,使我们比较顺利地克服了困难。〕这是毛主席对蔡威为首的电台同志们的高度评价。李先念和徐向前在1985年9月曾对蔡威的评价是:李先念主席批示:“蔡威与宋侃夫、王子纲(原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等同志对红四方面军无线电通讯和技术侦察工作做出过重要贡献。”徐向前元帅批示:“蔡威同志是一位好红军干部,在破译工作方面有独特建树的。”还为纪念蔡威烈士牺牲五十周年时(1986年7月21日)挥笔题词“无名英雄蔡威”。蔡威是于1936年9月22日在第三次过草地后,行至甘肃岷县朱尔坪途中,身患重伤寒病不幸逝世,时年29岁,遗体告别入土安葬时,朱德总司令、徐向前总指挥都从前线赶回参加,场面十分动人。他算是宁德地区红军干部中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一人。他是宁德人民的光荣与骄傲。 颜阿兰,霍童镇人,1928年在福州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春奉命回宁德开展革命工作,历任共青团宁德县委书记,中共霍童区委书记,闽东工农游击第三支队长,宁德县特支书记是宁德革命群众的首领,1933年端午节与叶飞一起领导了著名的“霍童暴动”,打响了我县武装革命的第一枪。被捕后,敌人严刑拷打,他威武不屈,视死如归,从容就义,时年仅23岁。 黄家祥,城关街中头人,1937年6月在上海政法大学毕业,即往武汉投身革命,先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工作,后去延安抗大学习,是位优秀的共产党员,1938年安排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山西代县任司法科长,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为掩护战友和群众,诱敌围向自己,最后拉响身上手榴弹与日军伍长等同归于尽,壮烈牺牲,时年33岁。当地群众每逢清明节都成群结队到其土坟奠祭,纪念这位不知其祖籍的抗日烈士的恩德和英雄事迹。 林秋光,七都镇人,1929年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县革命的先驱者之一,历任七都党支部书记,地下党联络站负责人,七都农会主席,闽东游击队政委等职,曾参加过著名的福安“兰田暴动”,1938年3月24日在七都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时不幸被捕,次日英勇就义于七都“坊下坪”。 谢大大,城关人,1932年夏参加革命,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城关党支部书记,1933年开设“红叶酒家”为掩护,建立城关地下联络站,领导城关群众开展抗捐、抗税斗争,1934年3月不幸被捕,7月英勇就义于福州西门鸡角弄。 张东成,城关状元里人,1930年参加革命,1932年入党,是城关地下党中心联络站“红叶酒家”负责人,谢大大牺牲后,他担负起城关党支部书记工作,1934年因叛徒告密(系1933年为原任县委书记的叶觉登福州人,被捕叛变),联络站被敌包围破坏,他突围时受伤致死,时年23岁。 池陈旺,霍童池头人,1932年入党,历任坑头贫农团团长,赤卫队长,1934年秋首任宁德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35年12月任中共宁德县委书记,1936年9月27日在八都被敌杀害,壮烈牺牲。 吴南启,洋中镇吴厝村人,1935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调任区委书记,同年9月调任中共宁德县委书记,1943年3月20日同七、八位游击队员在洋中龙潭头一带活动遭敌袭击,英勇牺牲,时年31岁。 刘志德,原名兰成友,三都镇港口上半山村人,1941年入伍,1943年入党,历任闽北游击队分队长,中共闽清县委委员,闽永龙南沙中心县委武装负责人。1947年12月在闽清县组织过反抓丁活动,狠杀反动军事科长威风,即史称“闽清二月民变”曾威震闽中北,革命群众大受鼓舞。他在领导开展游击战争,组建党组织方面都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1948年3月16日在闽清麟洞被叛徒出卖,遭敌杀害,时年才26岁,当地群众闻此恶讯,无不为之悲痛。 谢赞聚,洪口乡人,1935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过宁周第四区中心支部书记,他所担任的“兰花渡”渡船,是通往霍童、虎贝、周墩、屏南、古田、福安等游击区的往来要口,是闽东地下总交通线。1938年为了革命斗争需要,他在闽东地下特委江涛、宁德县委张云腾的指示下,打入敌人内部担任洪口保保长,用公开合法的身份刺探敌情,掩护革命,和敌人展开曲折复杂的斗争,为革命事业做出一定贡献,被人们称为“白皮红心”的保长。 钟克和,漳湾镇雷东村人,是宁德县少数民族(畲族)知识分子中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排头兵,系地下党“城工部”的优秀党员。1948年2月他从福州正式派回宁德县配合龚德蒸(又名龚熖)等同志在宁德城关和漳湾一带开展地下革命活动,当时虽处白色恐怖环境恶劣,但他机智勇敢,忠诚热情,对组织上交待任务,如筹集活动经费,武器弹药,刻印与运送革命传单、文件等等工作,都能想方设法去完成并做出显著成绩。1949年5月按照党组织指示上山参加闽浙赣边区游击纵队第五支队,随即与四支队合并整编为“闽东人民游击队”,直至8月15日参加解放宁德城关及建立人民政权工作。解放后由于“城工部冤案”的牵连,受到不公正处理,他身处逆境而红心不变,始终相信党组织会实事求是地评价他和承认其历史功绩。当八十年代落实地下党历史遗留问题政策后,1986年组织上决定予以平反昭雪,以此告慰于九泉之下的少数民族好儿子—--钟克和。 值得我们怀念的,还有红军老同志黄垂明、黄培庭、林坚、林德富、黄德清(赤溪)、赖亦茂、雷应清、傅彭昌、阮桂珍、黄德清(九都)、林和汉、阮桂汀、兰同永、周景秀、赖荣兴、胡克云、兰同永、黄清、王瑞居、阮步泰、沈友太、赖存芝、黄仲贵等等,在此不一一记述,他们为党为人民的革命事业留下光辉的足迹。在1938年跟随叶飞北上苏南、皖南抗击日本强盗的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经历无数次大、小战役都立下不朽的功劳,退伍回乡后仍保留红军老传统,平易待人,生活俭朴,作风正派,品德高尚,在人们中留有良好影响,值得仰慕和思念的。 还要记述1934年为掩护被围红军部队脱险,九位红军战士(包括排长)在完成掩护任务后,弹完援绝处景下,把手中枪枝炸坏从百丈崖(虎贝)纵身跳下壮烈牺牲,其中宁德籍的有:……等五名。 在这里值得郑重一提的,是全国家喻户晓的“沙家滨”36名病伤勇士中34名是我们闽东的优秀儿女,初步摸查宁德县籍的有叶成忠(周宁)、何刚(九都溪南)、周义大(六都)、巫中(赤溪)、潘阿兴(霍童)、张世万(城关)。 从上述历史名人和英烈人物的史实来看,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忧国忧民,爱国爱民,正气浩然,义气冲天。在封建朝代做官的宁德人,当文官都是清廉刚正(如林仲麟、林聪、黄鞠、吴国华、林泰、陈褒兄弟等),当武官都是骁勇善战,尽忠报国的(如彭仲修、林仲虎、阮大成、黄礼珍等),他们都给后人留下美好的传说和生动的故事。特别是在那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里,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党的事业,人民的解放,他们赴汤蹈火,流血牺牲,谱写了一曲曲扣人心弦的赞歌和英雄伟业,更是教育和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无穷力量。 复谈一下,宁德历史上还荟萃过一个名人集群(包括住过的、到过的、路过的),他们中几乎包括了我国古时最有才华的文学家、航海家、军事家、医药家、道教始祖。如李白、陆游、朱熹、郑和、韩世忠、文天祥、戚继光、王玄甫、陶宏景、浮邱伯、白玉蟾等。 还有中国三大宗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的传人在宁德的活动与影响。 儒教(学)、孔子、孟子后二百年朱熹到过宁德,浮邱伯在秦末汉初来往于三都一带,他有丰富的养生理论,还发现有山海奇景的笔架山等,陈普在宁德莆田一带教授孔孟之道。传播文化知识,深得人们敬仰。 释教(佛)有“天冠菩萨道场”在霍山,宋开宝间有韩人释元表来华寻访霍童拜天冠菩萨至支提,天宝四年杭州灵隐寺高僧了悟禅师奉命来霍山开山建寺,为“华严禅寺”又称“华藏寺”,书戴有“不到支提空为僧”之说。 道教,被道教南宗与北宗共同崇奉为始祖的王玄甫在霍山(今称支提山)精修“返现内照”的方法,受到世代人们(特别是道教徒)顶礼膜拜,他还时常到三都笔架山(又称五马峰)修炼,王当时被尊称为“东华帝君”,是“尊神地位”。正由此霍山在108洞天福地中称为“第一洞天”,笔架山为“江南第一峰”。更有白玉蟾师父陈楠(公元1111年-1218年号翠虚,泥凡祖师);南宗第二祖石泰(号紫虚,邠州人);第三祖薛道光(号紫贤,陕西鸡足山人)。三位大师和一高徒白玉蟾在霍山共同“讲研丹旨”。而王玄甫与其师邓伯元(晋人,公元三世纪间)具有特异功能的历史人物,后来有被神化,然而他们在霍山和在江南第一峰的笔架山留有炼丹炉,石杆和泉石等遗迹,实为历史“灵迹”,现堪为旅游和凭吊的佳境。我们霍童称为“天下第一洞天”其盛名是受之无愧的。

石康锦(2014-10-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