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民俗发展与传承,别样民俗节日

家乡区县: 夏邑县

     任何地方,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俗。传承和发展使民俗更加有生机和魅力。下面由我带领大家欣赏我家乡的民俗节日吧!!

     孔子祖籍夏邑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各种风俗民情都带有浓郁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特点,韵味独特。这里的生产习俗、生活习俗、婚丧嫁娶及各种礼俗充分体现出夏邑人勤劳勇敢、尊老敬贤的美德,心胸坦荡、淳朴善良的品质和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风尚。

    唱大戏。

    斗鸡表演。

     放鞭炮。

    花轿迎亲。

    夏邑民俗之生活习俗

    夏邑人民的生活习俗源远流长,异彩纷呈。

夏邑人向来节俭持家。建国前,在饮食上多数是“糠菜半年粮”,诙谐、乐观的夏邑人民常以“窝窝头蘸辣椒,越吃越上膘”、“油吃一点香”来自我安慰。那时候,粗粮是百姓的主食,多以窝窝、锅饼和糊涂(粥)、豆杂面条和萝卜、大葱、白菜、大蒜、家庭制作的咸菜为每天的饭菜,贫穷人家连这些也吃不上,富有人家,吃馍也只是花卷(中间夹杂着几层薄薄的白面)和白面皮烙馍。自1980年以来,人们的生活渐渐好起来,鸡、鱼、肉、蛋已不足为奇。

     尽管那时候生活困难,但夏邑人有个好风俗,每顿饭先给长辈盛,有好吃的先长辈后晚辈。然而现在,个别家庭正好反过来,过去的好习俗不见了。

     在理发上,夏邑有“正月不剃头”的习俗。有俗语云:“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另外,孝是夏邑人最为注重的,有“父母去世,儿子百日内不剃头”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正月里不剃头的习俗已很少存在,然而父母去世儿子百日不剃头的习俗依然保留着。

     夏邑人的服各有不同,但百姓多以宽大舒适为最佳。以前,百姓的服装一般为土布,自纺、自织、自裁、自缝,颜色主要有黑、白、月白、蓝等。男性,夏戴草帽,春秋戴瓜皮帽,冬戴毡帽;身穿对襟褂,宽腰长裆裤,冬天穿老棉袄;脚穿粗布鞋、圆口鞋;长带束腰,布带扎腿。女性,青年女子多无顶戴,鞋上绣花,前加缨穗;中老年妇女头顶兰底白花柳条长方形头巾,脚穿尖口鞋,长条布(裹脚布)缠足。儿童的穿戴朴素又花哨,夏秋季节戴绣花帽或红顶瓜皮帽,冬季戴绣花虎头风帽;脖子上系围嘴,前胸挂肚兜;下衣是坎肩连腰开裆裤,脚穿猫眼绣花鞋。

     建国后,夏邑人爱赶时髦、追潮流,“文革”中,男女青年风行穿绿军装;到了80年代,流行穿中山装、香港衫、西服、喇叭裤、牛仔裤、连衣裙等,男戴鸭舌帽,女穿高跟鞋。尽管夏邑人赶潮流,但至今还保留着“长辈去世一年和百日内,子女晚辈穿白鞋不穿红衣”的习俗。

     夏邑人民的住宅历来讲究前低后高,多建四合院。贫穷人家多以土坯砌墙,麦秸覆顶。少数富户多用青砖小瓦,并以花脊装饰。那时,不管穷富,夏邑人都是长辈住堂屋,晚辈住偏房。现在,夏邑到处是楼房,那些又矮又窄的房子不见了。但习俗却变了,如今多数是父母四处借债为儿女盖楼房,盖好后儿女住,而老人却住在偏房或者旧房子里,个别的甚至盖好了新房,自己却没地方住了。

     夏邑民俗之生产习俗

      夏邑人民素来勤劳朴实,在生产中也留下了很多习俗。

      看青。建国以前,每当庄稼接近成熟时,农村就有人主动提出看青。看青人在田间地头上筑个小土堆,表示庄稼已有人看管。看青人白天戴顶草帽,晚上提着马灯巡逻,一是防猪羊糟蹋庄稼,二是防夜间有人偷庄稼。收获后,农民也不让看青人白辛苦,每户给看青人兑些粮食作为酬劳。建国后,地方治安加强,全民订立了护麦护秋公约,实行联合保护,看青的习俗渐渐废止。

      初磙放鞭炮。每年新麦收割后,麦子拉进新碾的麦场里,农民一年的口粮有着落了,那份收获的喜悦无法形容,于是放鞭炮。一是图个吉利,表达喜悦的心情;

     二是祈祷上苍,以期望更大的丰收,过上好日子。此习俗直到合作社后才废除。

     请大戏庆丰收。这是夏邑流传至久的生产习俗。旧时,夏秋收获后,每个村子里一般由财主挑头,到外地请来戏班,在村里宽阔的地方搭上戏台,唱几天大戏,好好歇息一下,享受一番,庆祝丰收。请大戏的花费,一般由各家平均分摊。建国后,农民除请剧团唱戏外,还自己组织庆丰收文娱晚会,既唱传统戏曲选段,又自编自演新节目,自娱自乐,欢庆丰收。

      如今,请大戏庆丰收的习俗已经不复存在了。但仍有个别的农户在庄稼收获时,在庭院里摆上香案,给老天爷上供,祈求来年的丰收。

    夏邑民俗之节日习俗

    按农历来说,一年中节日不断,夏邑也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习俗。

春节期间,正月初一,“谁家起得早,谁家过得好”,子夜刚过,村子里的鞭炮声便此起彼伏,人们起来下饺子,吃团圆饼。饭后,同族的晚辈都到长辈家拜年,恭恭敬敬地磕头,长辈会一把拉住说:“一说就有了,年都跑远了!”

    正月初五,也叫“破五”。早上吃杂面饺子。“初五吃顿杂面扁(食),又不闷来又不喘。”

    正月初七送火神。每到正月初七傍晚,青少年用秫秸扎成火把,点燃后送往村外,称为送火神爷,以避火灾。农家少女扎紫姑放入磨房中,初九上午,少女结伴兑菜、馒头给紫姑上供。仪式完毕,将紫姑放在扫帚上,拉到十字路口焚烧。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农家姑娘用枣枝、彩纸扎成“花花树”,插在自家粪堆上,象征着丰收。家家户户蒸面灯或用白菜疙瘩、萝卜挖心

    上棉油作灯,傍晚分放门槛、磨房、粪堆、猪圈等处。儿童挑灯笼,家家或多或少都放些烟花。上世纪50年代后期,县城常有灯会、谜语会及舞狮子、踩高跷等活动。近几年,演化为放焰火、唢呐比赛。

    二月二龙抬头。人们早起,用地锅的草灰环屋撒成缕,边撒边歌,并用青灰在麦场撒成环形,中间埋五谷杂粮,称围仓。儿童用木棍敲梁头,边敲边念:“二月二,敲梁头,大囤尖,小囤流。”这天,男女都不干活,“二月二,不干活,撅着腚,啃大馍。”这些习俗建国初期有沿袭,如今已不多见。

    我家乡的民俗节日是不是很有吸引力啊,欢迎到我的家乡来!!

 

 

 

 

 

 

 

    我家乡的俗节日民

 

夏邑民俗之传统习俗

bravegogo(2014-10-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