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棚解决区内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灯下黑”问题,既是杨凌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为走出去示范积累经验、探索模式。通过实施“校村共建”,使农业新技术、新产品首先在杨凌推广应用。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协会,推行“公司 科教人员 农户”、“科技 专业协会 农户”模式,逐步建立以龙头企业带动为主,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畜牧业等主导产业,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农村全面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局面。2003年,杨凌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1396元增加到2847元,实现了岚清同志提出的“翻番”目标。之后继续以较快速度增加,2006年达到3820元。
农业发展
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既是实现产业化,增强示范带动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通过加强招商引资,实现产学研结合,推动成果产业化。目前,累计入区注册的企业超过850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22家。初步形成了农牧良种、环保农资、绿色食品和生物工程(制药)四大特色产业。
农牧良种业
农牧良种业是杨凌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农牧良种推广示范及其产业化,扩大对外科技示范效应的重要途径。引进和培育形成了秦丰、科元、正大等一批从事农牧良种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企业。拥有肉牛品种改良和奶(肉)牛繁育、杂交小麦、“双低”杂交油菜等先进的技术成果和优良品种,市场辐射西北五省区,年交易总额约6亿元。杨凌已成为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农牧良种集散地。随着农牧良种产业规模的扩大,对外科技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环保农资产业
杨凌环保农资产业的集聚效应正在形成,已成为西北最主要的环保农资生产基地。以巨川富万钾、秦川节水、博迪森农化、秦丰农化、鼎天济农等为代表的环保农资企业超过60家,拥有生物钾肥、无公害农药等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品。环保农资企业通过在各地建立农资产品应用示范基地、示范点,既扩大了产品宣传效果和销售规模,又促进了农民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带动了农民增收。
绿色食品产业
绿色食品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通过在各地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原料基地,促进当地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现有食品加工企业38家,年销售收入约8亿元。以果汁、乳品、蜂产品、肉制品、葡萄酒及蔬菜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形成一定规模。李华葡萄酒、当代蜂业、圣桑饮料已成为区域性知名品牌。年产18万吨的陕西恒兴果汁公司、年出口蜂蜜4000余吨的陕西当代蜂业公司等一批绿色食品企业的发展壮大,使示范区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和食品工业逐步向规模化迈进。
生物工程(制药)产业
杨凌生物工程(制药)产业从无到有,聚集度位列全省第二。同时,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在陕南等地建立中药材基地,带动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现有医药企业16家,其中11家通过GMP认证。成长起了绿方疫苗、郝其军制药、麦迪森制药、赛德生物、亨通光华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导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生物和医药高科技企业。例如,郝其军制药公司的主导产品复方皂矾丸,获得“国家保密发明专利证书”,被科技部、国家保密局评定为“国家秘密技术项目”。麦迪森公司自主开发的黄龙咳喘胶囊等药品,在市场上获得了良好的声誉,也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
杨凌农高会
每年一度的杨凌农高会成为国际知名的科技展会品牌和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载体
从1994年开始至今,杨凌农高会已成功举办了十九届,农高会的规模、效果、水平和影响逐年提高。累计吸引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万家国内外涉农单位,1085万客商和群众参展、参会,项目投资、实用技术、产品交易额累计1255亿元。特别是近五届,每届参会人数都超过130万,其中90%以上是农民、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企业。组织开展的(中外)农民创业论坛、农业实用技术讲座和专家咨询活动,咨询培训人数超过50万人次。成功举办了2005“一村一品”国际研讨会、2006中加农业科技创新周等国际农业科技交流活动。农高会为农业高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广示范搭建了交易的大平台、大市场,成为有效吸纳、转化农业科技成果,进行科技推广示范的重要平台,真正成为农业的盛会、农民的节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