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
杨凌农业博览园2012年,示范区经济总体呈现稳中有进态势,完成生产总值72.54亿元,增长14.7%,增速全年最高。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99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9.5亿元,增长19.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05亿元,增长9.7%。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8.7:51.8:39.4调整为2012年的8.3:54.5:37.3,二产比重上升,一、三产业比重下降。
城市建设
截至2006年底,示范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亿元,其中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约30亿元,企业和社会投资约38亿元。建成了40多公里的市政路网和水电气热通讯等配套管网、天然气热电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和城市供热中心,建设了30多万平方米的安居工程、100多万平方米的商品房,功能齐全的创业中心,四星级的国际会展中心,设施先进的标准高中、小学和幼儿园,水上运动中心,高标准的医院等等。形成了以生态型田园风光为特色的小城市雏形,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际、国内认证,现已成为全国旅游示范区和国家卫生区。
推进产学研结合,以农牧良种、环保农资、绿色食品、生物工程(制药)为主导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
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使杨凌的自我发展能力得到一定增强。2006年示范区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和成立时的1997年相比:
工业总产值从1.2亿元增加到20亿元,年均增长36.7%;
国内生产总值从3.09亿元增加到20.65亿元,年均增长23.5%;
固定资产投资从每年3000-4000万元增加到每年8-10亿元;
技工贸收入从数百万元增加到68亿元,年均增长40%-60%;
外贸出口从零起步,达到9322万美元;
财政收入从1369万元增加到2.23亿元,年均增长36.4%。
实施科教体制改革,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初步形成,教学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科技示范
对外科技示范的良好机制初步形成,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10年来,示范区逐步探索形成了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带动的多种有效形式。管委会与两所大学在全国16个省区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150个,引进、推广国内外良种1700多种,培训农民400多万人次,推广农业实用技术1000余项,推广农林作物良种2亿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受益农民5000多万人,每年科技示范推广产生的效益超过60亿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宝鸡合作建立的“专家大院”,采取“科研 基地 农户”的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的科技含量;以企业为龙头的“公司 专家 农户”、“公司 基地 农户”等模式,在全国10多个省区建立示范点和原料基地1200多个;杨凌乾兴公司的“动态专家 公司 客户(农户、企业和政府)”的“乾兴模式”,实现了“农民不出门,专家请到家”;杨凌电视台开展的“百县联播送科技”活动,直接受益群众达500万人;《农业科技报》在全国发行,已成为广大农民了解科技和市场信息的主要载体,成为最受农民欢迎的媒体之一,推广实施的“媒体推广模式”受到农民的赞扬;农村中小学开展的以循环经济为特点的“生态校园”建设,也取得多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时,探索建立的“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已与省内外20多个地市政府、企业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建立的35个科技示范基地共推广农牧新品种40多个、农业先进实用技术100多项,成果转化率达到47%,产生社会经济效益240多亿元。近年来,先后举办农民技术职称考试和认定8次,为940名农民技术员颁发了技术职称证书,涉及陕西、甘肃、山西、山东等4省、58个县区。在甘肃、宁夏等7个省、自治区,建立培训基地、站点近千个,开展农技培训5万期,培训农民400万人次,受益人数100多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